2008-05期●老区采风●

农民企业家黄兴

作者:陆凤贤


在重视绿色天然食品的今天,青蚕豆、青玉米、青黄豆、青豌豆 “四青”作物,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农民企业家黄兴正是看准了这一无限商机,在启东较早地办起了以“四青”作物为原料的冷冻加工企业——启东市方源速冻食品有限公司。企业创办5年来,冷冻库容量由2000吨扩大到3500吨,年销售收入由数百万元上升到3000多万元,2006年周围农民向公司出售“四青”作物增加收入600多万元。公司与农民实现了双赢。

他为农民“三怕”解忧   

黄兴从南京农业大学购进300斤“紫糯”玉米良种,打算无偿提供给农民种植。起初农民都不愿种,他们对新品种有“三怕”:一怕种不好,二怕产量低、收入少,三怕不收购、白费劲。前几年,乡里动员农民种黄皮洋葱,当时说得花好稻好,多少产量多少收入,到头来,洋葱堆积如山,谁也不收,整车整车往沟坑里倒,到处臭气冲天,农民欲哭无泪。为此,黄兴把农民兄弟领进厂里,说,你们看,这车间的流水线,这冷冻设备都是为你们生产的青货准备的,“洋葱灾难”不会重演。后来,黄兴发下去的价值9000元的种子,本该有二百多亩的种植面积,到收购时,只有陆安康种了10多亩,倒长得果大棒粗。收购那天,黄兴把全村的农民兄弟召到这块玉米田畔,先把1亩玉米棒掰下来过秤,共1500斤,以每斤0.6元价收购,900元现金付给陆安康。然后他问几个老农:干玉米籽亩收多少斤?现市价多少?大家一算,干货比青货每斤多0.1元,但青货连壳带芯,分量多近千斤,相抵多卖400元左右。这样一比,众人心服。仅紫糯玉米,近年来,由400亩向700亩、1200亩、2000亩跳跃。过去,老黄送种子给农民好比摊派任务,现在,农民见了他或打电话给他说:“请帮帮忙,弄点种子给我种种!”

把良种良法送到农民手里  
  农民种植黄兴的良种,效益大增,愿意用良种种植的越来越多。但也面临着配套的栽培技术必须让农民尽早掌握这一难题。老黄把这一难题向乡镇领导反映,向农技干部请教,他们都支持他。于是,镇村干部与老农代表一起,因地制宜地规划青蚕豆、青玉米、青黄豆、青豌豆的种植布局、茬口搭配。然后,镇农技服务中心根据时令、结合良种特性,编制全年栽掊技术培训计划。去年3月中旬的一天,大雨滂沱,农技员陆汉新按规定准时向选东村服务中心进发,准备传授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他想,今天下大雨,听课的农民会不会寥寥无几?走进教室一看,这个能容纳150人的教室坐得满满的,一股强烈的、求知心切的热浪扑面而来。整整1个半小时,不是老师授课,就是农民提问请老师解答,气氛活跃,双方都觉得冒雨而来不虚此行。像这样的实用农技培训,方源食品公司所在地寅阳镇已实施了两年多,每年受训农民达2万多人次。2006年6月下旬,玉米大叶斑病发生后,受过训的农民用学到的防治病虫害的知识及时对症防治,有效地控制住病情的发展,紫玉米还是获得了好收成。

细微之处见真情    
      每到收购时节,黄兴比当年的生产队长心事还重,工作更忙。除了发通知外,他要做两件事:一是开收购员会议,交待既要把好质量关,又不能扣斤压两,做到服务热情、随到随收,即使不合规格,也要耐心说服对方拣净不合要求的部分。二是他亲自下田察看,确定适时采摘果实的最佳时机,让农民获得好的收益。
  办厂之初,有些农民只听广播喇叭里说,青蚕豆(或青黄豆)近期开秤收购了,便把太嫩太瘪的青货送来。老黄对他们说:这么嫩的豆一泡水,好吃吗?不嫩不老正好吃。你记住这句话就行了。农民发牢骚:“不嫩不老,说得轻巧,叫你看也看不准!”老黄觉得言之有理。广播里讲的收购质量要求是一般性的,而每块田上作物长势和成熟程度又是参差不齐的,农民自己掌握也有个熟悉过程。何况青货不比干货,嫩一点老一点都不行,掌握灌浆的适度,确定最佳收购时机成了老黄的一件心事。在青蚕豆、青玉米、青黄豆收购时节到来时,他都要骑自行车去生产基地,逐村逐块地踏田察看。蚕豆和黄豆凭饱满状态、色泽青翠和生长部位等可以区分,农民也容易把握,唯青玉米凭玉米须由红转紫酱色还不够,必须剥开一点包壳,用指甲掐破籽粒看其白色浆水浓否,再与户主当场决定采摘的最佳时机。十亩二十亩不难,数百亩上千亩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老黄仍乐此不疲,善始善终。
  大批收购时,总有些户主把不合格的东西送来被退货,找老黄求他高抬贵手。他不指责,不推诿,总是耐心地劝导:“请你帮帮忙,我给你找个地方,你重新拣一拣,费一点工夫,少一斤半斤分量,弄好了我看一下,同收购员打个招呼。不过,下次注意点,采摘时不要图省事了。”多少次乡里乡亲的求情收购,被他的诚意一一说服,圆满处理。
  如今他把企业管理职责交给了儿子仲贤,在交担子时,语重心长地说:你要永远记住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富了不要忘记农民兄弟,他们是衣食父母,是企业兴旺的源泉和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