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期●青少年绿洲●

不朽的丰碑

——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

作者:顾方舟

今年3月5日是周恩来总理110周年诞辰。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因出生晚,对周总理很陌生。通过向爷爷、奶奶、父辈们了解以及上网搜寻我们才有所了解。
  110年前的3月5日,周总理出生在江苏省淮安县。12岁去沈阳读书,15岁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在漫长的革命旅程中,他不仅对我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成为享誉世界的伟大政治家。
  周总理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坦诚第一、他人第一、工作第一、谦逊第一的美德都集中体现在周总理的人格上,而且达到了完美统一。他无私无畏、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周总理在革命的每一个重要关头无论多难、多累、多险,他都以自己坚定的党性和人格的凝聚力,消除了党内的多次摩擦和分裂危机,他是党内须臾不可缺少的中流砥柱和“凝固剂”。
  在公务场合他是一国的总理,而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生活俭朴的人。周总理生前一直住在旧房里,一次他出差时秘书自作主张将房子简单修缮了一下。周总理回来后批评了这位秘书,并在以后的会议上曾两次为修缮房子的事作检讨。卞志强医生一次为周总理配了一副德国制的眼镜架,被周总理批评后退回换了副国产的眼镜架。还有一次,工作人员为他定做了一把可放便盆的折叠椅,周总理得知花了300元时动怒了:“花这么多钱做个架子,太大手大脚了。钱我出,但椅子要送北京医院。”这样的事数不胜数。
  1976年元旦前后,周总理的病越来越重,弥留之际,叶剑英特意给守护人员送去纸笔,要他们随时把周总理的话记下来,但周总理在临终前只留下一叠白纸。1月15日,周恩来总理的追悼会结束后当晚,一架农用飞机从北京起飞,经天津,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将那一捧银白色的骨灰撒入祖国的江河湖海。也许就是这一撒,周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
  1976年1月8日,联合国总部特地为周恩来总理逝世降了半旗。一些国家的外交官感到不解,他们聚集在联合国大门前的广场上,发出质问:我们的国家元首去世,联合国的大旗升得那么高,中国的总理去世,为什么要为他降半旗呢?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回答他们:“你们中间任何一个人只要作到了周的这3点,我一定在你们死后下半旗:一、周死后没有留下一分钱的财产。二、周死后无一儿一女。三、不留骨灰。”说完,他转身就走,广场上外交官们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周总理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卓著功勋,他崇高的精神和人格,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地铭刻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心里。在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缅怀他,就是希望当前的政府官员们向周总理学习,真正无私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将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到底!我们学习他,就是要努力好好学习,掌握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一定不辜负老一辈对我们殷切的期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