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期●散 文●

一部诠释井冈山精神的画传

作者:王晓建


2007年,我作为军史研究者,参与了《井冈情怀》画传的编纂工作。
  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史上,井冈山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通过艰苦实践,摸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明确了“支部建在连上”、“执行三大任务”的重要制度;制定了人民军队必须遵奉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经过充实,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至今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每个成员的行为准则。
  但由于种种原因,井冈山斗争留下的文献不多,亲历者们撰写的回忆文章也不多。这就使得有关井冈山的记载,显得比较单薄,尤其缺少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情节。
  有鉴于此,井冈山斗争亲历者们的后代——陈毅之子陈昊苏、罗荣桓之子罗东进、彭德怀的侄女彭钢、粟裕之子粟戎生、黄克诚之子黄煦、谭政之子谭竞先、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朱德的孙子刘建等90余人,约定各自执笔为文,记述前辈在井冈山的经历,并附以家中珍藏多年的照片,合为一册图文并茂的《井冈情怀》画传,交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应该提到的是,《井冈情怀》画传的作者中,除了开国元勋和将帅的后代以外,还包括牺牲在井冈山或是被错杀于井冈山的先烈的亲属。包括陈毅安的儿子,何挺颖的侄子,王佐、袁文才的重孙和孙子等。读他们的文章,能够使我们对井冈山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产生更多的感悟。
  主编王太和是从安源煤矿上井冈山的老将军王耀南之子,他与编委会成员们的设想是:这本画传要为读者提供从别的书中读不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在纪念馆、展览馆里也难得一见的历史图片。经过作者与编者的共同努力,画传书稿在短时间内写就、编成,共收文章104篇,录入图片900余幅。2007年12月间,画传赶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面世。
  近年来,党史界和军史界将井冈山精神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六句话,即:“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情怀》画传用一段段经历、一个个故事诠释了井冈山精神。
  ——在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失败的严峻形势下,毛泽东、朱德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先后率起义军余部开赴井冈山,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敌军的重围中创建了全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的许多正确决策,却一再遭到当时的上级领导的否定,他被撤销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务,一度还谣传他被开除了党籍。但井冈山军民信服毛泽东,党内职务被撤了,党代表不能当了,就拥戴他担任师长。而毛泽东则坚持走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之路,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燃遍全国。
  ——在井冈山上,上至军长、下至马夫,每人每天都只有5分钱的伙食费,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长年以红米饭、南瓜汤、野菜充饥。女战士彭儒两次去探毛泽东和贺子珍的“碗底”,看他们究竟有没有什么特殊待遇,结果,两次看到的“碗底”都一样,只有战士们人人在吃的红米饭和辣椒。
  ——由于国民党军的严密封锁,井冈山上的粮、油奇缺。朱德经常与战士们一起下山,往返五六十里路挑粮上山。毛泽东规定,夜间在油灯下办公,只能点燃三根灯芯以节省灯油,他自己读书、起草文件也只点燃三根灯芯,灯光再昏暗也不肯增点灯芯。
  ——井冈山上的军民关系是真正的鱼水关系。红军把人民视作靠山,不仅把土豪劣绅的田地、浮财分给劳苦群众,而且严格地执行群众纪律。未经老乡允许,就连打地铺用的稻草也不准动一根。井冈山人民也把红军视作自己的队伍,竭尽全力支援红军,他们把省下的口粮挑给红军官兵,挖来的草药送给红军的伤病员,还给红军报信,传递敌军来犯的情报。初创的红军能够在井冈山站住脚,进而发展壮大,是与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支援分不开的。
  1965年,毛泽东在重上井冈山时,发出过“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的慨叹。而今,距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又过去了40余年,当年井冈山斗争的参加者们——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彭德怀、粟裕、黄克诚、谭政、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陈光、宋任穷、陈士榘、陈伯钧、赖传珠、邓华、朱良才、杨至成、杨得志、李聚奎等等,已经相继离开了我们;健在的萧克、彭儒等,也已是百岁上下的老人。人虽去,人虽老,他们的业绩和精神却与巍巍井冈山同在。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更应保持精神的底线。愿读者通过这本画传,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更深刻地把握历史,更自信地抉择人生。

上一篇:白菜碑赋下一篇:一块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