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老战士郑启周访谈录
在上海市茂名南路一幢绿树掩映的老式楼房里,我们访问了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在战场上失去右臂的战斗英雄郑启周。他向我们畅谈了当年跟随彭雪枫司令员挺进豫东的战斗往事。
跟随彭司令东进
生长在贫困的豫南桐柏山区的郑启周是个苦孩子。9岁时,父亲不幸病故,不久母亲又改嫁。从此,他就成了孤儿。为了活命,郑启周从12岁起就给地主放牛,备尝人间艰辛。1938年初,有消息传来,说是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对外以八路军少将参谋处长名义活动的彭雪枫,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与张震一起将豫南人民抗日独立团整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后被人们称为“老八团”)。此后,彭雪枫又以高超的统战策略成功地将地方武装的两个团收编,使第八团扩大到1300余人,成为一支抗击日寇的有生力量。于是,彭雪枫就成了少年郑启周心目中崇拜的传奇英雄,他恨不得立马就参加彭雪枫领导的抗日队伍,跟着他上战场去打鬼子。
7月的一天,郑启周在桐柏的老家遇见了在老八团当排长的舅舅,便央求舅舅带他去参军。那时,他还不满16岁,舅舅有些不舍得。然而,架不住他的死缠硬磨,舅舅只好将他带回竹沟镇。
郑启周至今还记得,当他走进地处豫南地区的确山县时,便觉得天地一新。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所在地、有着“小延安”称誉的竹沟镇,抗日的氛围极为浓烈,这更激发起郑启周要求参军的愿望,但是因为年龄太小,部队不肯收下他。郑启周软泡硬磨不成,就让舅舅出面替他说情,终于被批准当上了一名勤务员。后来成为彭司令的警卫员。
那时,部队的装备很差,缺枪少弹,郑启周非但没有枪,就连手榴弹都没有一颗。一心想着能有一支枪的郑启周天天都盼望着能上战场从鬼子手里夺枪。1939年5月,徐州失守,日寇沿陇海路西进,开封等地沦为敌后。当时,津浦路以西、陇海线以南、淮海以北的豫东地区,是日寇力量相对薄弱地带。周恩来抓住这一有利形势,指示彭雪枫要把工作的重点转向豫东,创造苏鲁皖根据地,与八路军在冀鲁豫活动的部队联系起来,这对整个战局具有重大意义。毛泽东也批示同意。9月27日,彭雪枫率两个中队及干部开赴豫东打游击。彭雪枫根据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电令,率领两个新兵连和一批干部共373人,轻机枪4挺,长短枪190支,从竹沟出发,踏上了进军豫东敌后的征途。郑启周有幸跟随彭雪枫司令员一起进军豫东敌后。郑启周回忆说,彭司令率领的游击支队“东进”第一仗,是10月底在淮阳东北窦楼与日寇骑兵一部打了一场遭遇战。彭司令指挥战士们与敌激战两小时,将敌骑兵击退,毙敌林津少尉以下10余名。窦楼一仗,游击支队东进首战告捷,提高了部队士气,也鼓舞了敌后民众的斗志。
在东进至白马驿的征途上,大雪纷飞,干部战士连棉衣都没有。郑启周更是连一双布袜子也没有,光脚穿着草鞋行军。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但战士们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彭司令与他们同甘共苦,官兵一致。
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进入睢杞地区后,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主动出击,击溃汉奸武装马培善部、全歼睢县于厢铺第一区伪军300余人,又在杞县后李庄、陈岩、宋庄,连战连捷,使睢县、杞县、太康局面迅速改观,我军声威大振。经过一路东征,彭司令的队伍发展壮大成3000多人的部队。
彭司令救了我一条命
说起彭雪枫司令员,郑启周就有一种特别的情怀。他告诉我们说:若不是当年彭司令不顾个人安危救了他,也就没有他的今天。
1940年6月1日上午9时,为纪念上海“五卅”运动25周年,部队在安徽涡阳附近的驻地举行纪念活动,还进行了阅兵式。那天,参加检阅的有胡服(刘少奇)首长。彭雪枫正在指挥阅兵式时,突然有一匹快马驰进了阅兵广场,令全场为之震惊。不等大家明白过来,只见有个人跳下马,奔到了彭司令面前,报告说,他在外出采购伙食时,发现了许多前来偷袭的日军。说话之间,耳畔就响起了一阵呼啸,紧接着几发炮弹就在广场上爆炸了。面对这一突发战况,彭司令临危不惧,立即指挥大家散开隐蔽,并部署部队作战。为了进一步摸清敌情,彭司令带着郑启周向村外奔去。当他们来到村外那条通往涡阳的大道时,日军的炮弹如蝗般飞来,村口的民房被炸塌。彭司令跃进一堵倒塌的围墙边观察敌情。这时,空中传来一声炮弹的呼啸,彭司令回头一看,见郑启周正向他跑来。彭司令大喊一声“趴下”,猛推了郑启周一把,将他推离了爆炸地点,同时把他压在了自己身下。随着一声巨响,大地掀起一片泥浪,全都泻落在彭司令的身上。得救后的郑启周定睛一看,鬼子炮弹的爆炸点就是他被彭司令推离的地方。
每当郑启周想起这件往事,就激动不已。他说,彭司令是那么大的首长,但在危急关头,却不顾自己的安危,救了我一个小兵的命,我感激他一辈子。1942年底,郑启周离开了彭司令,去特务营当排长。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杀敌,以至于在战场上失去了右臂。说到此,郑启周抚着伤痕,说:尽管我打鬼子失去了右臂,但我觉得很值,而且很光荣,因为我是彭司令带出来的、抗日救国的新四军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