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太阳正毒。
袁大爷坐的残疾人助动车上,挂着“抗震自救”的红色牌子。一听说我来自上海,他的脸上立刻挂满了笑容:“大上海来的人,真没得说。我现在的家就住在上海宝钢援建的翔凤桥社区里,小区吃饭、洗澡、买东西样样方便,他们还帮我们建了社区活动中心呢。”
跨越千里,在残酷无情的大灾之后,岷江黄浦江一水相连,上海都江堰手足相护,在建设新家园的路上,上海人民与都江堰人民一同前行。
在灾区的人们看来,这种支援,温暖而有力。所有人的心愿只有一个: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一个更美丽的新家园。
上海人对口支援都江堰
自地震后,千千万万牵挂着灾区的上海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对口支援的都江堰市,参加救援与重建。
每一天,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是每一位上海支援都江堰人的共同心声。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的工作,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紧锣密鼓般展开。
上海的卫生工作者们来了。为了到今年年底,帮助都江堰市全面恢复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体系的承诺,如今,最新集结的263名上海的白衣战士已经赶到都江堰,分头驻扎在对口支援的各医疗卫生单位和19个乡镇、1个开发区。面对都江堰全市近12万平方米的医疗机构用房,因地震几乎全部倒塌或损坏,全市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基本瘫痪的现状,他们的任务,艰巨而紧张。
上海的企业家来了。为了帮助都江堰人民尽快回到生活的轨道,6月29日下午,在都江堰滨河小区公共就业服务点,来自上海的多家企业与广东、杭州等用工单位,一同为震后的都江堰提供工作岗位。而几乎在同一时间,在都江堰著名的青都景区,上海宝钢集团援助承建都江堰市钢结构安置房协议正式签字。
上海的专家们来了。面对大灾后必有大疫的规律,臧伟与曹淳力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驻都江堰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队中的两位来自上海的专家,如今正在都江堰专门负责落实与监督各项消毒、防疫等工作。他们说,“这些日子,我们已经先后做安置点卫生状况评估表调查及针对中小学全面复课的卫生规范建议报告。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
上海的社工们来了。吃在一起,住在一起,10个身穿亮橙色T恤的上海社工如今正驻扎在都江堰“勤俭人家”安置点,每天穿梭在这个10000多人的大社区中,和居民们拉家常,组织集体活动。这支社工队伍的领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张昱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居民们重建因为地震破坏的社会关系,让原本互不相识的新邻居们,坐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共同建设和谐的新家园。”
第一时间的紧急救援
第一时间的救援,不离不弃的坚守,科学理念的运用,都是为了让灾区人民生活尽快重回轨道。在一处处新建安置点,周到细致的安排已经让人们开始憧憬更美好的明天。
“看,这些课桌椅上还有两排螺丝呢,是用来升降的吗?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身高,自由选择高度?这可真先进。”幸福中学的一个初三男生,一边帮忙从卡车上搬新运来的桌椅,一边仔细地“检查”着新桌椅,满脸惊奇和喜气。他的话,一下子引来了大家的关注。
这正是上海对口紧急援助都江堰教育系统的两万套可升降课桌椅。在6月23日都江堰中小学全面复课前,上海已经向都江堰先期捐赠到位了12000套,另外8000套将在7月上旬全部交付完毕。
为了尽快救助在地震中受伤的群众,早在5月26日,上海华山医院的近百名医护专家便与德国红十字会志愿者们一起,共同在都江堰搭建起一所特别的野战医院,当天便救治200多名受伤群众,开院21天救助灾区伤员1.4万名。40多顶帐篷内,内科、外科、儿科、重症监护室、放射科、检验科、后勤保障等一应俱全,一间特别的充气手术室,其先进程度,甚至可以直接做开颅等高难度手术。
“在开院之初,我们主要以接地震伤员为主,如今已经向治疗常见病转移。目前德方已经将医院全权移交。由于都江堰当地的原有医院遭到了很大破坏,我们将和都江堰第一人民医院一起,继续坚守在这里。”华山医院医生苏家春说。
为了让震区灾民尽快回到正常的生活轨道。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上海宝钢便完成了对都江堰翔凤桥安置点总建筑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的建设。从设计、场地平整到建设拼装,从起居室、食堂、浴室、厕所,到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救护站,来自宝钢的建设者们,克服余震不断、用电紧张等困难,完成一个移交一个,让灾区人民早日住进了放心房。
“要说上海的宝钢,那速度可真是‘不摆’。”翔凤桥安置点高主任告诉,“远的不说,就说说前些日子都江堰下大雨,因为板房都是平顶,很容易漏,我们就打了电话给宝钢的项目经理。谁知道还没两天,一大早就来了60多个宝钢的技术工人,二话没说,上房的上房,抱材料的抱材料,只用了4天时间,便给小区所有的板房顶上加了一层胶补层。临走他们还说,以后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或者想法,尽管说。你看看,这才是干实事的人呐。”
描绘更美丽的明天
要让重建的都江堰成为一座幸福新城,绝不简单。都江堰,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因为5月12日的8.0级大地震,全市有58万人受灾,预计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800亿元。5月22日民政部下发紧急通知,确定由北京等21个省区市分别对口支援四川省一个重灾县,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接到紧急任务的同济大学,便在同济大学第二批赴四川地震灾区志愿服务师生的领队、院长吴志强的带领下立下军令状——5月30日前全部完成都江堰、彭州市、崇州市和大邑县4个市、县的80多个城镇的安置规划,作为献给“六一”儿童节最好的礼物。
作为曾主导进行上海世博会规划,在国际建筑规划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吴志强带领的先遣队走遍了4个市县的80多个受灾的乡镇(村),确定了40多个需要重建的乡镇名单。而对于都江堰市,在完成该市受灾群众帐篷和过渡性住房安置计划后,都江堰抗震救灾指挥部立即将下一步的重心放在灾后永久型住房前期规划上。
从初步规划方案看,重建的都江堰新城将偏靠成都方向2公里左右,沿都江堰市二环路,途经蒲阳镇城区、经济开发区、幸福镇以及灌口镇一带的民丰路,成为都江堰重建规划的四个重要区域,而老城区将作为地震博物区加以历史保留。
与这样的规划相结合,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的33个首批项目也已确定,从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到师资和医务人员选派培训等,这些天,上海的各个领域的规划专家奔波在都江堰的大街小巷。
“我们来是帮助都江堰新医院的规划设计工作,尽量提出自己的有益建议,比如在选址、周边配套设施等方面。”上海市卫生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陆毅在考察后告诉我,“事无巨细,初期规划就必须考虑周到”。
为的只有一个目标:让将来的新都江堰更科学、更美丽。
撼山易,撼川人难
在都江堰翔凤桥社区,50多岁的周阿姨正拿着扫帚扫地,听说我来自上海,立即停下了手中的活,满脸是笑。
“政府每天给我们补助10块钱,可这钱咋能要?”周阿姨一脸认真,“在灾难面前,我们必须坦然面对,生活也要继续,还要恢复到以前的生活,不能总给政府添麻烦,更不能总靠上海、靠那么多的好心人呐。”
合力,自力更生与鼎力支援的合力,造就都江堰人回顾时的感激、展望时的希望,还有更多的,是面对灾难时的坚强。正可谓:撼山易,撼川人难。
正因为这样的坚强,这座遭受重创的城市正在逐渐复苏。走在如今的都江堰市,无论处在繁华的街镇,还是偏僻的乡间小道,到处可见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出租车跑起来了,饭店开业了,小摊摆出来了……“抗震自救”的红色标语分外醒目。
正因为这样的坚强,大地震后没几天,都江堰40多所学校的老师们重新回到了校园,组织抗震救灾护卫队维护学校安全,放下粉笔拿起砖瓦重建校园,背起药箱为学校全面消毒……仅仅一周时间,许多学校便已经复课,6月23日都江堰全市中小学全面复课。
正因为这样的坚强,几十位白衣战士自地震后的第一天起,坚守在都江堰受灾最为严重的向峨乡,强忍失去亲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痛,全力抢救伤员,排查全乡水源、灾民临时安置点,及时将乡村受灾信息上报卫生局指挥中心……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一个中国的“人”字,两笔合成。在如今的都江堰,一笔是鼎力支援,一笔是自力更生,为的都是在大灾后的废墟上,重新写就一个稳稳当当的“人”字,为的都是都江堰“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