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期●论 坛●

灾难见证中国精神

作者:居欣如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展开的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展现了世所罕见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
  “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多少个日日夜夜,让世界看到:灾难有多大,中国有多强。
  在这生死关头,父母张开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老师用血肉之躯为学生扛起死亡的闸门……当灾难来临,多少人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多少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全球华人结成空前紧密的整体,同呼吸,共命运。在这生死关头,让人读懂了什么是人性本真,什么叫大爱无言,什么是尊严勇气,也让人看到了中国人民在生死考验前再铸民族魂。
  中华民族在大难面前的表现,全世界为之动容。俄新社赞誉:“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毅与顽强,珍视生命,赢得了世界的敬意和赞扬”,“一个总理在两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
  是的,中华民族饱经磨难:战火、洪水、饥荒、瘟疫、地震。我们经历无数次苦难。每一次苦难,都使我们成长、进步。在磨难中锤炼出异乎寻常的坚强意志,锻炼出对苦难的难以想象的忍受力、凝聚力。“多难兴邦”,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未必不是一个国家成长的特殊历练,未必不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强烈激发。挫折让中国更加团结,磨难让中国走向进步。这就是我们积极向上的民族文化心理。
  在这场大灾难中,我们看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升华。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民族的核心价值。从《诗经》到《楚辞》,从孔子到孟子都有对国家社稷的深沉热爱。关心民瘼,忧国忧民,力挽颓靡,奋起振兴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志士仁人之风,从而形成传统文化重要内涵。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都表达了对人民的真挚感情;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一直到岳飞、文天祥、史可法舍身求仁,立志报国的爱国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如此丰富厚重,灿烂动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人民潜在而重要的价值取向。面临突发巨灾,也就迸发出来巨大的力量。灾难给我们心灵的洗涤,灾难给我们道德的升华。而“团结、奉献、互助、友爱”更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灾难中无数普通人用朴素的感人的行动,诠释着主体意识和责任担当,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元素。
  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民鱼水情、民族一家亲,再次使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价值取向,深切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中,更进一步健全人格,提升道德,让社会主义价值理念找到了生长壮大的空间。
  这一场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留下多少鲜活悲壮的集体记忆,我们将永远铭记。日夜奋战地震灾区的数不尽的战士、特警、医生、护士、志愿者、基层干部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展现了我们中国精神!罹难的人们将永远被缅怀和铭记,活着的人们将会在他们已经创造的奇迹中,勇敢地忍痛前行!人们经历了生死考验,更懂得生命的意义和大爱的无私。
  灾难终将过去,如何使这场灾难中激发出来的激情和记忆镌刻在心,永不消失。我们无法回避灾难,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灾难。灾难教育我们怎么样对待人,怎么样对待国家,对待社会,对待责任!我们要将由数万生命换来的集体记忆,融入文明演进的长河;我们要将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推动祖国前进的动力。
  在挫折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
  英勇的中国人民永远是不可战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