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期●青少年绿洲●

我记忆中的东南行署师训队

作者:尹雪梅

我上小学三年级时,父亲突然病故,家庭经济更加困难,交不起学费,从而失学。我非常伤心,哭了好几天。

1947年秋,在我任海门县光烈乡妇女主任时,组织上决定送我到东南行署师训队学习。我欣喜若狂,终于又有了梦寐以求的学习机会。

师训队一共六十多人,其中女生十多人,顾竟珍和我是党员,因此女生班由我俩负责。女生班大部分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水平,文化程度较差,要在八个月的预定时间内学完小学六年的课程,学生吃力,老师也费劲。但在学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师生的共同刻苦努力下,终于按期完成了小学课程。毕业后男女学生绝大部分回原地工作,我和顾竟珍被批准留校升学,转入初一继续学习。1948年11月我离校参军,在校时间一年多一点。回顾当年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我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我认为,学生们学习的自觉性、生活的艰苦性和政治思想上的革命性这三个方面最能体现当年东南师训队的特点。

就以学习的自觉性来说,当时,我们求知心切,学习上的自觉性特别强,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革命工作的需要。师训队学生绝大多数是来自基层的干部,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文化知识对革命工作的重要性。其二,阶级觉悟的反映。师训队学生大部分是贫下中农出身,旧社会有钱人能上学,成为有知识的“上等人”,穷人没钱上学成为文盲种田人。这种阶级之间的差异,促使我们为无产阶级革命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其三,受上进心的驱使,用现代的观念看,就是竞争意识。由于原有文化基础差,而教学进度又特别快,一种唯恐落后,你追我赶的竞争意识驱使着我们变压力为动力。

我们学习的自觉性具体体现在积极主动、争分夺秒地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主动做作业、自学,晚上在宿舍里的煤油灯下学,直至深夜熄灯了还有人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我们每天如此,个个一样,不知疲倦地刻苦学习。老师不是督促我们学习,而是督促我们休息。学校规定,晚饭后学生不准留在宿舍,统统到操场上去扭秧歌跳集体舞,搞体育活动。许多同学就到操场走一走后又溜到宿舍外找一个地方自学或几个人讨论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这种情景是当时东南师训队的普遍现象,我认为这种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堪为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