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期●《改革开放30年》征文选登●

喜看两岸关系新篇章

作者:葛凤章

光阴荏苒,祖国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作为一个对台工作者,我深刻地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两岸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从事对台工作的,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是,改革开放之前,大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供应紧张,几乎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证。这些经济“情报”被台湾当局获得后,他们就收集这些票证做成空飘和海漂的传单,渲染大陆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年月,两岸之间音讯隔绝,只有在刮台风时偶尔有台湾渔轮进港来避风。有一次,一位台湾渔民问我,听说你们这里两个人合穿一条裤子?我听了哑然失笑。第二天,我们陪着台湾渔民兄弟到苏州去玩。回来的路上,台湾渔船的船长说,这边商品供应是比不上我们那里,不过也不是穷到没饭吃没衣穿。

我想再讲一件亲眼所见的事情:那是两岸之间刚开放探亲,许多台湾老兵急不可待要回大陆,当时,位于江浦路上有一座海佳饭店,专门接待南来北往的台湾探亲老兵。有一次,我看到有位从故乡回来的老兵穿着一双解放鞋,感到很奇怪,于是就上前攀谈。这一问不要紧,问出了他的一肚子苦水。他说:“几十年没见到亲人,真是日思夜想。带上一些用多年积蓄买的礼品回家,也是件高兴的事情。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我带的钱和东西远远不够分啊。看,我的金戒指、手表送掉了,连脚上穿着的皮鞋也送掉了。”老兵叹着气:“大陆还很穷呀。”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很快吹遍了祖国大地,我国经济领域进行了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制,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民营经济迅猛崛起,使我国经济加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年均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翻番增长。到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跃升到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俗话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善于捕捉商机的台湾企业家敏锐地觉察到了大陆经济的发展及其前景,他们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歌曲,纷纷跨过海峡到大陆来创业。截止去年底,仅上海就累计批准设立台资项目已达6963项,合同台资187.3亿美元。其中千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454个。因为在新闻处工作的关系,我经常找台商采访,所以比较了解台商在上海耕耘拼搏的历程。为此,我还写过一本书,书名是已故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题的——《大上海台商传奇》。现任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写的序。

书中写了20位台商,故事各不相同,其中不乏事业成功者,魏应交四兄弟合力打造“康师傅”品牌,使顶新集团成为大陆最大的食品企业,就是一例。 1988年10月,魏家老四魏应行到大陆来创业时,他家在台湾还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经营油脂的家族型中小企业。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台商到大陆来投资的浪潮汹涌,一时间,台湾媒体上连篇累牍都是“上海热”。伴随着投资创业,旅游探亲,求学安居……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云集的台胞号称百万之众。上海的古北地区,台胞居住最为密集,如果你光顾这里的餐馆和咖啡店,满耳都是闽南语,难怪人们称这里是“小台北”。

现在台商纷纷选择大陆,选择上海,为什么?上海台商力国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达先生来上海考察,正是台湾当局竭力推行南向政策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为了寻找投资方向,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比较来比较去,最后觉得还是大陆好。他说:“我在上海这些年,确实看到了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十多年来,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上海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级大都市的见证人。”

现在,许多台胞觉得生活在上海与台北没有差别,成了新一代上海人。台商赖敏英女士,高中毕业后到上海来读大学,在求学的日子里,一个偶然的机会,对一位在沪工作的安徽籍青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当知道小伙子曾经是中南海的警卫战士时,她犹豫和彷徨了,因为她猜想这小伙子肯定是共产党员。过去在台湾接受的教育和宣传,使她对共产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感。然而,经过相当时间的“考察”,赖小姐改变了以往的偏见,觉得自己的心上人就是共产党员也没有什么不好,于是以身相许。现在,赖小姐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她和丈夫开了好几家公司,生活得很安逸。张美云小姐曾经是台湾东森电视台派驻上海的记者。在采访中,她对上海乃至整个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城市建设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她觉得上海是自己可以安家的地方,于是当发现自己心爱的“白马王子”时,毅然决然结婚落户了。在20年来海峡两岸的交流史上,像这样的故事可谓不胜枚举。

事实证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安定,是两岸民众的共同向往;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变得日益繁荣强大,谱写了两岸关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