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期●人 物●

苏通大桥华夏千年又一碑

——访中共南通市委原书记朱剑

作者:朱晖斌 王莉


在老书记朱剑同志家中,一张1958年7月10日《南通市报》第3版的复印件展现在我们面前。当年曾以总编辑身份精心策划了“南通交通畅想曲”系列报道的朱剑,指着那格外生动活泼的版面告诉我们:“让南通跟上时代同步‘通’起来,是我们每一个南通人企盼已久的愿望!”

朱剑同志精神矍铄,记忆力惊人。这位八旬老人与南通一起走过了八十年历程。他经历和见证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通地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也经历和见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南通的风雨征程和深刻变化,尤其是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南通的迅速崛起和巨大变化。

作为一个“老南通”,朱剑对南通的交通心中早有一本账。1958年,他受命出任《南通市报》(《南通日报》)总编辑不久,便组织实施了“南通交通畅想曲”的系列报道。

我们眼前的这张半个世纪前的报纸极具视觉冲击力。编者不惜以三分之二的版面,刊登了著名画家刘子美所作的速写——《建设新南通》,将我们带到了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火车装着鱼盐布匹和石油,飞机缩短了天南地北的路程,绿树覆盖着蛛网般的公路,愉快的山歌夹着拖拉机的轰响……

令我们怦然心动的是,图中的火车站、飞机场和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梦想成真,其地理方位竟和今天的实际位置相差无几。我们问朱老:“当时怎么没有将过江大桥画上去呢?”他告诉我们:“自古以来,南通以‘海通辽海诸夷、江通吴越楚蜀、渠通齐鲁燕冀’水运交通的独特优势而称名通州(辛亥革命后改称南通),从这里隔江相望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此处需要不需要建大桥和能不能建大桥?当年我们还确实没有去想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成为势不可挡的春潮。在这一时期,朱剑先后担任了市长、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要职。作为地方主要决策者之一,他一心一意地为家乡谋发展,总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充分解放思想,思考、谋划新的发展路子。在他的领导下,当时南通已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明星城市”,苏、锡、常、通并称“江苏四小虎”,但是,他始终有着较强的忧患意识,总觉得南通的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量不大,特别是实行市管县新的行政体制后的大南通,更显得后劲不足,存在人多地少(人均不足一亩)、“两头”(原料和市场)在外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本地区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同时下大力气解决对外交通问题。

提起南通的“难通”,朱剑深感切肤之痛,他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南通这块地方历史上交通发达的优势相对地变成劣势,成为偏居江东一角的半岛。当时,从南通的南大门进出只有轮船是唯一的运输手段,本地的产品运到我国中西部地区在时间上与苏南的城市相比竟有半个月之差,外商从上海来南通比从日本东京飞到中国的时间还要多一倍以上,这不能不让人们感叹‘南通真难通’啊!它大大影响了南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所以我们深切地感到必须紧迫地解决这一人流物流的瓶颈,当时虽然加快开通了通沪高速客轮,建设了过江轮渡,动手兴建飞机场、铁路等等,但是仍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能不能建一条便捷的‘过江通道’呢?这个问题便进入了领导者的战略思维。”

1986年底,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南通。作为中共南通市委书记的朱剑,向耀邦同志谈起了建“过江通道”的设想。这是南通市主要领导首次向中央领导汇报这条“通道”的事情。

对这次难忘的汇报,朱老记忆犹新。那是1986年11月15日下午,在文峰饭店5号楼,朱剑手执汇报提纲向胡耀邦总书记汇报工作。朱剑告诉耀邦同志,南通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在20世纪末GDP超过大上海80年代初的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和今后更大的发展,我们要念好“三海经”,即依托江海、借助上海、面向海外。为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正在重点抓“十个一”,即一个机场、一群港口泊位、一条 “过江通道”……耀邦同志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汇报。朱老回忆说,面对长江天堑,汇报中提出的“过江通道”,到底是建大桥还是筑隧道?当时只作为一个新课题提出来进行可行性调研和论证。

如今,当初设想中的“过江通道”,已经是一座长达32.4公里的雄伟壮丽的世界著名斜拉大桥矗立在浩瀚的扬子江上,她是给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南通建城1050周年的厚重献礼!3月28日,朱老和一批市里老领导非常高兴地登上苏通大桥。当晚,他浮想联翩,夜不能寐。老人兴之所致,打开电脑,乘着激情飞快地敲击键盘,《参观苏通长江大桥有感》一诗喷涌而出:

巍巍一桥横空飞,大江南北任来回;

莫问天下第几位?华夏千年又一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