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我父亲袁国平110周年诞辰。为此,我写此文表示对红军长征胜利的纪念以及对我父亲的缅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团结战斗、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她所表现出来的不畏艰险、不怕流血牺牲、团结战斗、开拓进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衶,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父亲袁国平出身于湖南省邵东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是弹棉花手艺人的儿子。凭着他的聪慧和勤奋,依靠奖学金读完小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当时“一师”的革命氛围和毛泽东、田汉等进步教师的影响,使他很快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他1925年就在黄埔军校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的斗争、创建中央苏区、组建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和五次反“围剿”。母亲邱一涵是湖南省平江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党,同年参加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他们短暂人生经历最艰苦的岁月,也是父亲展现政治工作领导才华的历史舞台。
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三军团:准备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实施战略转移。17日,在秋雾弥漫中,红三军团指战员渡过于都河,踏上了西进的征途。通过第一道封锁线本不应发生大的战斗,红军突围之前,中革军委曾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与陈济棠达成“可以互相借道”的协议,并将红军可能经过的地点通知了陈济棠。但陈济棠未来得及让前沿部队了解其意图。因此,双方战斗激烈,战斗持续5天,红军折兵3700余人,红4师师长洪超牺牲。2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
11月8日,红军顺利进入湘南粤北。11日拂晓,宜章城守军弃城而逃,红16团进宜章城后,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立即指示该团做好群众工作。红16团立即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县苏维埃政权,没收豪绅地主财物分给劳苦大众,并扩大红军400余人。
中央红军通过第三道封锁线之后,蒋介石利用湘江天然屏障,设置第四道封锁线。国民党军在江边修筑了140多座碉堡,并调集重兵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11月25日,军委决定,在全州和兴安之间的界首和凤凰嘴抢渡湘江,命令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为左右两翼,掩护军委纵队渡江。
红三军团于11月26日到达文市以南的水车地区。27日彭德怀、袁国平和红4师师长张宗逊、政治委员黄克诚率红4师到达湘江边。第二天,袁国平亲率红4师第10团为前卫,随红一军团先行抢渡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铺的渡河点,架起浮桥。
袁国平回军团指挥所之前,特向红10团政治委员杨勇交待:红10团任务艰巨,你们立即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枫山铺地区构筑工事,保障渡河点的安全,掩护军委纵队和红九、红五军团渡江。红10团刚刚构筑完工事,桂军第7军独立团和第15军第45师即发动攻击。此战非常惨烈,团长沈述清壮烈牺牲,红4师参谋长杜中美接任团长后又光荣殉职,红10团一直坚持到12月1日上午才奉命撤离,付出了400余人牺牲的代价。
红三军团指挥所就设在湘江西岸的一个祠堂里,离界首渡口只有几百米,袁国平一直坚持指挥战斗。经过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余人,红三军团实力也损失一半。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赞同毛泽东提出的放弃原定向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意见。27日凌晨,红三军团攻克地处黔东南清水江上游的黄平县城。
中央红军为争取先机,决心迅速抢渡乌江,占领遵义。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两岸悬崖绝壁,素有“乌江天险”之称。袁国平很清楚如果红军渡不过乌江,势必要与国民党军背水一战,后果不堪设想。在离乌江数百里前,他就开始向部队作动员,提出“迅速争取时间,积极准备器材,突破乌江封锁线”。 渡江前夕,袁国平向红三军团官兵作了“突破乌江封锁线,创造渡江英雄”的报告。官兵深受鼓舞,纷纷要求首先抢渡乌江,表现出高昂旺盛的斗志。
1935年1月5日和6日,红三军团全部渡过乌江,向遵义及老君关前进。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举行,结束了 “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为胜利完成长征、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会议期间,袁国平派出工作队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发动群众打土豪、组织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红军在兵员和物资上得到补充。
遵义会议之后,因急性肺炎赴中央纵队休息后回到部队的袁国平,于1935年6月13日接到总政治部的《关于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后加强政治工作的指示》:“我们先头部队已与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取得联络”,要求各军团政治部“迅速传布已经与四方面军汇合的捷报”, 袁国平即按指示开展思想动员工作。
中央红军此时已渡过大渡河,准备翻越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夹金山地形险要,主峰海拔5000多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变幻无常,时阴时雨,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有“神山”之称。有首歌谣说“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其实爬雪山最困难的还是女同志,而邱一涵右手受伤致残,又拖着一双裹过小脚的脚,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她拄着根棍子,艰难攀登,一下跌倒在雪地上,拼命挣扎着,却怎么也起不来。此时幸好父亲路过,赶忙把她拉起来。马背上驮着伤病员,她就拉着马尾巴,爬过了雪山。而那马背上驮着的正是时任连指导员的唐亮。
在长征途中,面对爬越皑皑雪山那生死攸关的艰难险境,生病初愈的袁国平宁愿自己徒步跋涉,也要把坐骑让给病重的唐亮。裏过小脚的邱一涵则是拽着马尾巴过的雪山。这给唐亮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1956年我母亲病逝后,时任南京军区政委的唐亮叔叔曾当着我的面激动地说:“没有袁主任的马,我是过不了雪山的!”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统一红军编制,红三军团改称红3军,彭德怀任军长,杨尚昆任政治委员,萧劲光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由于张国焘的一再阻挠和拖延,中革军委不得不放弃原定的松潘战役计划,改为经草地北上,夺取甘肃南部的夏河、洮河流域。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分左、右两路军北上。8日,中革军委正式“委任周恩来为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恰在这时,周恩来突然病倒了,连续几天高烧不退,有时昏迷不醒。11日,周恩来刚苏醒过来,就给红1、红3军去电,准备在7天至10天内经班佑北上。20日上午,中央政治局再次在毛儿盖开会,周恩来因病没有参加,袁国平仍以红一方面军政治部代主任的名义与他一起拟定并签发了《关于北进前的政治保证工作指示》:“在北进前,必须在部队中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与必要的物质补充”,对干部“以师或全军开排以上干部会,报告党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以团为单位开班以上干部会,报告和讨论前敌总指挥、政委的训令”,对战士要“深入解释北上过草地的意义”,“动员大家割麦子,一定要做到每人最少带15天干粮”,“普遍拭洗武器,进行洗衣、洗澡、剃头的个人清洁工作”,“军和师必须组织健强的收容队”。
8月21日,右路军开始过草地,出发之前,袁国平再次对官兵进行思想发动。杨春芳回忆说:“过草地前,袁主任就向我们进行了‘发扬阶级友爱克服困难’的教育”,“我们走到黄河岔,每人背着的干粮也快吃光了,忽然听红12团的粮食完全吃光了,大家饿得走不动了,被困在黄河岔南面的草地里,而敌军又快跟上来了,于是袁主任又立即向我们动员,提出:‘发扬高度的阶级友爱,每人献出一碗干炒粮,援救12团’的号召,大家听了他充满深厚阶级感情的动员报告后,每个人都愿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粮食来。于是我们就架好被冲垮的黄河桥,派人送出粮食救出了12团。”
1935年9月12日,为克服由于张国焘的阴谋分裂所造成的危局,中共中央在甘肃迭部县俄界召开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讨论下一步行动方针。会议开始,毛泽东做了《关于与四方面军领导者的争论及今后战略方针的报告》。与会人员纷纷发言,揭露了张国焘拥兵自重、制造分裂、争夺权力的阴谋活动。对于张国焘想当中央书记,妄图篡夺中央的领导权,造成两个方面军分裂的隐患,父亲深感不安。他在发言中指出:“大敌当前,又系远征疲劳之师,我们都希望团结,团结是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这次会议还做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号召红四方面军中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同分裂倾向做坚决斗争。
会后,袁国平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坚定不移地维护毛泽东的核心领导地位,并组织慰问团到红四方面军慰问,宣传中央北上方针,极力争取他们一道北上。
22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第3军改称第2纵队,彭德怀兼任司令员,李富春任政治委员,刘亚楼任副司令员,萧劲光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1935年的秋天,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天高云淡风轻,六盘群山莽莽。中国革命即将掀开新的一页。兴致勃发的毛泽东挥起如椽大笔,写下了《七律·长征》这一传诸后世的雄伟诗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袁国平和邱一涵拜读之后,心潮起伏。母亲对父亲说:“你会写诗,能写好诗。你就写一首和毛主席的诗,我来抄正。”
“好啊!”袁国平也正有此意——湘江血战、乌蒙纵横,大河飞渡,雪山寒衣,草地泥潭,口外荒月……那逝去的300多个日日夜夜、双脚丈量过的万里征程、倒下的万千战友一齐涌上心来。诗情喷薄的他略作沉吟,很快步毛主席的原韵和诗一首:
万里长征有何难?中原百战也等闲。驰骋潇湘翻浊浪,纵横云贵等弹丸。金沙大渡征云暖,草地雪山杀气寒。最喜腊子口外月,夜辞茫荒笑开颜。
字里行间渗透着藐视一切艰难困苦、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豪迈情怀。
红军长征是老一辈革命家用血肉之驱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和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后代,乃至全国、全人类的精神遗产。它不仅是取胜未来战争的有力武器,也是净化人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