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油画《新四军*车桥大捷》作者徐芒耀
徐芒耀,祖籍浙江桐乡,1945年生于上海。198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后留校执教。1984年由国家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学院选派赴法国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深造,入皮埃尔·伽洪教授工作室研习现代具象油画。1991年11月至1993年1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法国。1998年后,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员、中国油画院画师、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会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属国际造型艺术协会会员。
2010年6月中旬,上海江潮文化传播公司在上海土山湾美术馆举办《柳和清藏——林风眠作品展》。在忙碌的展览工作之余,一天下午我偶然一头撞进展厅隔壁的一间近二百平方米的画家工作室,忽然间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在这里,画家徐芒耀创作的油画《新四军·车桥大捷》已近完成,竟然有幸在画家的工作室先睹为快:伫立在这幅290X502厘米的油画作品前倍感震撼,仿佛置身1944年春天那场新四军反击日寇的鏖战场面,恢弘磅礴;视觉的冲击又化为一曲战争交响乐的聆听,心中荡起的涟漪久久不能散去。优秀的艺术作品真是能引起人强烈的情感与精神共鸣,并引领欣赏者超越自己。
作品的题材勾起了我烙在心灵深处的新四军后代的情结,于是执意要采访徐芒耀先生,但他很忙,时常出国、讲学、巡展,直至拖到两年后的今天才有机会。还是在土山湾美术馆的画家工作室里,我们就这部作品的问世和艺术家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话题聊开了。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以我国人民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由文化部集中组织优秀的艺术家创作完成一批表现自1840年至今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的主题性美术作品,用艺术的方式来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弘扬民族精神。徐芒耀先生说,创作工程启动之初,文化部艺术司领导就希望他能参与。选题中虽然已有施大畏先生的国画《皖南事变》,但中宣部领导和有关专家决定再增加新四军主题的选题,并且是要油画作品。创作工程领导小组有专家建议徐芒耀画新四军主要将领的人物群像。的确,徐芒耀擅长画人物肖像,但面对新四军的大命题,究竟画什么,如何去具体选题,有了一番争论。徐芒耀倾向于创作一幅表现战役的作品,用人物群体和事件来突出新四军的军魂。为了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争论中他甚至一度考虑过退出此次创作,所幸的是文化部领导和专家都表现出了对艺术家主张的极大尊重。
接下来就是艺术家一番深层次考虑。在主题的解读上,需要多次的语义转换,从抽象到具象的形象选择上,也颇费思量。徐芒耀先生认为,创作历史画是用画笔书写一段历史,艺术家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历史观。他扎进史料里埋头查阅,通读了《新四军军史》等书籍。当然仅此还是不够的,在国防大学他找了军史专家进行创作咨询。如何在历史的视野下去表现这支英勇的军队驰骋在抗日战场,面对新四军众多的战役和事件去作怎样的选择,一次次的梳理思路逐渐清晰。
车桥战役是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所属部队在1944年春天对日伪军的攻坚战役,在抗战史上是我军在一次战役中俘日军最多的一次漂亮的大歼灭战,战役的胜利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战略联系,巩固和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实现了苏中抗战形势的根本好转。新华社曾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消息,赞扬苏北新四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粟裕也作为抗战名将闻名遐迩。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日本东京大本营也承认,车桥战役标志着新四军反攻的开始,日军从此向下坡滑行。画家徐芒耀最终将新四军的大命题落在车桥战役的选题上。
徐芒耀先生又谈起了这个选题具体表现的构思过程。历来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世界各国都有许多传世佳作。我们提到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这是取材1830年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的作品,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浪漫主义杰作。徐芒耀说,要用画笔去回放历史镜头、记录历史事件,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更是有用武之地。他谈起了前苏联的一些作品,法国奥赛博物馆中19世纪下半叶中有些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有20多年当高校油画教授和在法国多年的学习艺术的经历,他对这些作品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厚重的积淀中获取的灵感启迪是一方面,但是这部作品的创作构思,更多的是来自对于新四军理解所散发的历史断想:画家要在画布上让新四军痛快淋漓地和日伪军厮杀一场,用一场战役的大捷宣泄掉这支军队身上特有的悲壮和负重。画面的构图鏖战正酣,如从天而降的新四军把敌人团团包围,日寇穷途末日的投降、伪军横尸鬼哭狼嚎,画家以写实绘画的形式与技法将这一切定格,画面中新四军的高层指挥员形象并没有直接出现,而硝烟弥漫中洋溢出胜利喜悦的氛围闪烁着的是新四军的抗战名将粟裕、叶飞精湛的战争智慧。
我问徐芒耀先生,现实主义重大题材的创作是否等同于场景再现,他回答,是的。我们是当代人,而历史都已经过去那么些年了,要足够细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不仅是技法的讲究,还有对历史细节的考证。画面的流畅、技术的娴熟都要服务于历史的真实,画家并没有亲历当年的战争这就比较难了。徐芒耀先生说,在创作中他还专门开车和助手、学生一起去了车桥。几十年过去了,昔日的战场已经是和平安宁的城镇,虽然无迹可寻,但他看到了土地的颜色,为了表现新四军团团包围日寇伪军的气势,还决定把原来画面中的苏北大平原土坡画得略高一些。他们一行参观了当地的新四军车桥战役纪念馆;为正确认定新四军军服的样式和颜色,他去了上影厂有关剧组,还跑到影视基地拍摄照片。为了更好地借鉴学习,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了徐芒耀等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上海作者一起去俄罗斯观摩一些大师原作。
徐芒耀感到自己手上的这幅画,远景和近景的人物都好画,难就难在中景的那些人物。要把他们画出层次,体现出变化,又要完成画面中远近衔接的使命,对细节和整体的把握要求都非常高。画面中也有部队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和负伤的情景,左侧有一新四军战士并没有拿枪而是拿着照相机在拍摄,这是一名战地记者在履行使命,在他后面有一位学生气质脸庞秀气的战士,似乎在急促地招呼或寻找着战友,我提到这是自己特别留意的人物细节,徐芒耀告诉我,这是他既是要凸显人物变化,更是为这画面其中要透出新四军这支部队的文化特质而有意安排。他从江西武警部队中挑选出年轻的战士做模特造型,而投降的日本军官的形象则是从八路军摄影家沙飞的摄影集中找出的。徐芒耀先生还说到了一个遗憾的细节,由于画面的人物姿态布局使得新四军战士军服上的臂章显现不够突出。
的确,徐芒耀先生的作品善于营造现实主义的情节,在他的画布上,具象与抽象结合,以细腻的写实技法,抽象的思维,都能够达到精微、传神的高度写实,表达出战争的场面、氛围,做到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所描绘的战场上的人和景,都表现出了对历史画场景的把握,体现了独特的徐芒耀风格。
《新四军·车桥大捷》从2007年初确定选题到2010年7月完成,整个创作期历时三年半,画稿小草图作了十余幅,大草图作了两幅,正稿制作用了15个月。作品完成后参加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活动,现存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本期封二刊登该画照片)。
今天,当代艺术家是在用手中的画笔还原历史场景,和战争的亲历者相比,那种气度、思考、感受也许还是有些不一样的。让参加过车桥战役的老前辈来瞩目观赏,也许他们会觉得画面细节的真实性还有些误差,但是他们仍会非常感动。我觉得,这是因为艺术家被那个历史场面感动了,他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真挚地表达它,是结合历史的真实、用合理的想象和艺术的发挥手法,将历史的情怀画入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