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期●缅怀篇●

奉公唯谨 秋毫必辨

——刘瑞龙在苏皖边区勤廉二三事

作者:马兆勇


刘瑞龙,江苏南通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和领导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1945年11月,他任苏皖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宵衣旰食,勤政廉洁,享誉一方。

1939年,刘瑞龙奉命随刘少奇从延安回到华中,担任苏皖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1940年7月,又担任淮海区军政党委员会书记,这一年,刘瑞龙刚好30岁。上任伊始,根据地因日伪军“扫荡”侵掠,满目疮痍,各项建设困难重重,刘瑞龙从狠抓根据地财经纪律入手,竭力打造一个群众满意的“最廉洁民主政府”。

刘瑞龙上任后的第一把火,是实行开源节流,严格财经审计,乡以上账目要公布(乡成立审核委员会),接受群众的严格监督;机关要厉行节约,依靠自己的劳动解决问题,不与群众利益相矛盾。为减少经费开支,他领导的淮北行署先后三次精简人员,由320人减至不足50人;其次,杜绝贪污浪费,刘瑞龙要求每个干部涓滴归公,不用一点来路不明的钱,不浪费公家一文钱,他不鼓励吸纸烟,不收别人的馈赠;对群众自愿捐献物资的,请他们去慰劳部队,或兴办小学。他还注意保证工作人员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解决基层干部的生活困难等。由此,根据地逐步建立了廉洁奉公、量入为出的新秩序,同时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从严把关开会、特别费支出,从干部着手解决依法行政、廉洁自律等问题,赢得了地方群众的爱戴。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刘瑞龙奉公唯谨,廉洁自律,为了根据地的建设宵衣旰食,呕心沥血。1944年9月,时任盱眙西高庙区委书记的杨寒去行署汇报工作,遇到刘瑞龙,发现他头上横戴着一个银白色、约5厘米宽像是医疗器械的东西,杨寒百思不得其解,悄悄问了秘书才知道原因,原来刘瑞龙长期处在极端频繁的战斗环境中,肩负着繁重的工作重担和高度的工作压力,很少有休息的时间,以致经常头痛难忍,在医治手段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以头戴铁箍来缓解头痛。这让杨寒的内心深受触动,几十年过去了,刘瑞龙这种忘我工作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46年的5月,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为赢得自卫战争做好准备,苏皖边区政府按照中央关于土改的“五四”指示精神,选择了淮安县鹅钱乡进行土改试点。时任边区政府第一副主席、华中分局民运部长的刘瑞龙,隔三差五下乡调研,指导土改工作。一次,他同边区政府的几位领导一起去鹅钱乡调研,在刘圩乡遇到了时任石塘区农委主任的高端宝,在路边听取汇报石塘区的农委工作,听到说老百姓看到你们加上警卫一二十人骑着马来去,有点害怕时刘瑞龙当场就说,从明天开始我们再来就不骑马了。从那以后,分局及边府领导下乡调研就尽量步行了,外出办事需骑马的,路过村庄必须下马牵行。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刘瑞龙先后任华中北线后勤司令部政委、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兼政委等职务,在苏中、涟水、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中,刘瑞龙直接指挥和组织后勤支前工作,其后勤组织工作之复杂、后勤机构之精干以及后勤工作之成效,世所罕见。1997年根据他的日记所出版的《淮海战役支前后勤日记》,曾被张震将军评价为是中国革命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其中所总结的依靠群众、组织群众的战时后勤工作经验,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46年秋,新华社华中分社派记者徐熊去苏北前线采访战勤工作,到达华中北线前指后,在一座青砖灰墙的院子里徐熊见到了刚从前线返回的刘瑞龙。他立即让警卫员拿来军用地图,介绍战场形势。刘瑞龙这种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作风给徐熊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徐熊就随着刘瑞龙和他的后勤指挥机关一起行动,机关随时根据战情的发展而不断转移。当时支前按“一兵三工”计算,需要的人力、物力是相当大的,加上战线不固定,战况紧张多变,保证我军作战需要是多方面的,任务极为繁重复杂,刘瑞龙沉着应对,“前方打仗,后方分田”,充分发动群众,及时有力地支援前线。徐熊后来撰文回忆说:“刘瑞龙这位战勤司令实际上是一位‘空军司令’,因为他手下只有一位秘书、两位警卫员、两位副手。”由此可见,刘瑞龙战勤组织机构之精干、高效。

1949年1月10日,经过66天的激战,华野中野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辉煌胜利。在战役中,就是这位“空军司令”直接组织和指挥了浩大而复杂的战勤与支前工作。支前工作面广量大,部队又处于高度运动之中,情况复杂多变,因此刘瑞龙每到一个地方,不管多么劳累,都要以各种形式对驻地干部和群众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一次,徐熊劝刘瑞龙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而刘瑞龙却说:“我们工作处于上层,在高处运筹,成天向下发号施令,其影响常常是很大的。一事不慎,就会使实际工作造成巨大损失;一字有误,会带来下面干部的极大被动。而多做调查研究,虚心向广大干部和群众求教,就可以把我们深深植根于实际生活的土壤之中,就可能从群众的呼声与见解中,去理解群众生活中的酸甜苦乐,去探求社会现实生活和战争更深一层的内蕴,去领悟战勤支前工作的关键所在,从而找出发动群众、指导工作的要害。”刘瑞龙就是从调查中得到启发,而重新起草和修改战勤工作文件的。

刘瑞龙抓战勤工作已经很繁杂辛劳了,可他还与秘书一起,编辑了一份以民运工作为主旨的内部刊物,并亲自为这份刊物写稿、审稿、改稿和组稿,他的马袋里装的,除了行装、文件和书籍外,就是为编辑出版这个刊物而用的材料,所以战士们亲切地称之为“马背上的编辑部”。

刘瑞龙一生艰苦朴素,克己持家,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他最反感的事,莫过于请客送礼、吃吃喝喝。他最认真也是踏实践行的事,是奉公唯谨,秋毫必辨,不论什么人送礼,他都是一概谢绝。他晚年写给子女的《示诸儿》一诗,是他廉洁奉公、一生为民的真情流露:

人生有真评,为民服务多。党导正方向,决议勤切摩。人民养育我,甘为孺子牛。祖国抚爱我,奋志壮山河。四化振中华,力争唱凯歌。学习为建设,忘本实可羞。坚持四原则,唾弃瞎自由。勤奋攻学业,寸阴莫蹉跎。

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任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主任等职,1988年5月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