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底黄桥决战在即,保卫黄桥成了黄桥地区乃至全县人民的一件大事。
为了做好支前工作,乡农抗会下达了我们杨埭村组织民工13人、小车2辆的支前任务。支前人员好组织,可木制独轮车难落实。可巧,那时我家和伯父家正好合打了一部崭新的独轮车,那是用祖上留下来的两棵桑木树做材料,请木匠打了四天,用了八升小米的工钱才完成的。因此,在两家人眼中,独轮车非同一般地珍贵。
村农抗委员找到我父亲杨伯裕做工作,希望他既当民工组长又带车,参加支前。当民工组长的事情父亲很快答应下来,可要带独轮小车支前的事却难住了他。
父亲怀着满腹心事回到家。伯父一见就迎上来问,“农抗会找你为什么事?”父亲说农抗会让他去当民工,接着,他又吞吞吐吐地把要征用独轮车的事跟伯父说了。伯父说:“兄弟你去支前,我人都舍得,还心疼一部车?”出征那天,父亲带着一家人心爱的桑木独轮车上了路。
到了前线,父亲被编在小车组,主要任务是往阵地上运弹药、送给养,担架不够用的时候,帮着转运伤员。一次,往阵地上送弹药,同伴的车轴坏在路上,父亲不顾身边呼啸的子弹,三步并着两步走,把自己车上的弹药送到目的地后,再来个急回头,帮助同伴送弹药。还有一次,父亲转运伤病员时。听见前边车子上的人大声呻吟。父亲上前一看,是因为那辆独轮车的轮盘使用久了不圆,加上路面又坑坑洼洼,所以颠簸得厉害,车子每推一步,伤员的伤口钻心地疼。父亲毫不犹豫地把伤员扶到自己的独轮车上,小心翼翼地推车,到了目的地后,自己累得满头大汗,像是刚从水里捞上来一样。负责接收伤员的医生见后称赞父亲是条好汉!
黄桥决战胜利后,支前民工陆续返乡。这时,部队管后勤的孙科长找到我父亲,孙科长说:“部队想让这辆独轮车随军,征求你的意见行不行?”父亲一听明白了,部队是看上了自己家的这辆独轮车了。他颤抖着手把车子前后摸了一遍,最后一咬牙铿锵地说:“打鬼子,派它去,我愿意!”孙科长听后要给钱,父亲说什么也不肯收。
大家一见我父亲回来,都上前问长问短,伯父高兴地说:“老二出力支前,现在桑木独轮车又被‘随军’,我家有了喜事,大哥我去打酒,切猪头肉,再炒盘黄豆,大家一齐喝酒来!”话音刚落,不知是谁先拍起了巴掌,一时间两间小茅屋里掌声一片。解放后,我家的桑木独轮车进了历史博物馆,成了博物馆的文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