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期●纪念淮海战役胜利60周年●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巡礼

作者:温 良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规划建设,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7年7月18日建成开馆。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歼灭国民党军最多,以少胜多的战役,是世界十大著名战役之一。

为了纪念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弘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英雄们的革命精神, 1959年4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省徐州市兴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和淮海战役纪念馆。塔、馆于1960年4月5日奠基,1965年10月1日竣工,同年11月6日,即淮海战役发起17周年纪念日,以塔、馆为主体建筑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正式对外开放。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位于徐州市南郊风景秀丽的凤凰山东麓,占地77万平方米。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依山而建,塔高38.15米,坐西朝东,巍峨挺拔,气势雄伟,塔身正面镌刻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淮海战役纪念馆坐南朝北,平面呈“H”型,中间为庑殿式六柱五孔重檐门廊,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琉璃瓦盝顶建筑。纪念馆正中门廊上方,悬挂着陈毅元帅1965年8月题写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镏金匾式馆标。据不完全统计,40多年来,来这里瞻仰凭吊者达3000多万人次,先后被国务院和中宣部等部门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区”。

但是,由于旧馆建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陈展面积小,设施条件差,展示手段单一。为了更好地开展革命优良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2003年5月,中央批准淮海战役纪念馆改扩建工程。

一、新馆的建筑特色
      新馆建筑包括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和淮海战役全景画馆。整个建筑主体平面形式为百米见方正方形,位于原纪念馆的南北中轴线与国防园东西轴线的交汇点上,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建设,一期总投资为1.1亿元。主体建筑面积为 2.5万平方米,中央为半径25米,高31米的圆形的淮海大战全景画馆。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滨湖而立,秉承中国“天圆地方”的历史文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力求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并能够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

二、新馆的陈展特色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陈展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为老馆陈展面积的4倍多。分上下两层展厅,共分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两个展厅)和缅怀先烈六大部分内容。共展出珍贵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2600余件,一级革命文物14件,特色场景9个。

新馆陈展风格朴实、庄重大方,充分利用图片、实物、场景复原、浮雕、蜡像,及运用影像全景技术、动感技术、虚拟成像技术、实景模拟技术和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突出表现淮海战役规模空前等特点,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淮海战役”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知识教育。

新馆陈展的著名场景有“十人桥”战斗场景。在追歼黄百韬兵团战斗中,一条三丈多宽的急流挡住去路。我华野九纵的先头部队“潍县团”一营二连三班为了争取时间,全班一起跳入冰冷刺骨的急流中,肩扛起两个梯子和木板,架起一座“人桥”,保障四个连队神速通过,一举歼灭了河对岸的敌人。

徐州解放场景。1948年11月30日晚,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约 30万人马匆匆忙忙地撤离徐州, 12月1日,人民解放军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雄壮的步伐开进徐州。百姓们纷纷走上街头,挥旗欢呼,张灯结彩,欢天喜地欢迎解放军。

汽车防线场景。1948年12月6日下午4时30分,中野在华野一部配合下,分为东、西、南三个集团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经七天七夜艰苦作战,人民解放军逼近了其兵团部所在地小马庄。为了屏障小马庄,黄维下令就地设筑一道战争史上罕见的军事防线——汽车防线:将300多辆美式汽车集中起来,装满土,围成半圆,构成一个婉蜒几百米长的掩体与制高点,向人民解放军实施反扑。人民解放军前仆后继、勇猛拼杀,战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的汽车防线终被全线攻破,黄维兵团全军覆灭。

由百余名烈士遗像组成的纪念墙。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共收录牺牲的烈士31006名。这些烈士的英名被镌刻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周围的围廊上(实刻28391名),围廊两侧还留有4块无字大理石碑,象征着那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纪念墙上烈士的遗像分三层重叠摆放,虽然只是象征性的百余幅遗像,但他们是万千烈士的代表,烈士的革命精神万古流芳。

三、新馆的文物特色
      文物,是纪念馆的灵魂。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的文物价值之珍、数量之巨、品类之广、实物之多是罕见的。

毛泽东于1948年10月11日写下的《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手稿陈列在这里。展品中有一块架桥用的门板,门板上布满了弹痕,沾满了勇士们的血迹。1948年11月15日,中野三纵在九纵配合下发起宿县战斗。宿县战斗是淮海战役中歼敌最多的城市攻坚战,战斗异常激烈。八旅七连的勇士们冒着密集火力的封锁,用老百姓支援的门板、木料,强行在宽十几米、水深没顶的护城河上架桥,以保证攻击部队迅速通过。八连打垮了敌人多次反扑,最先登上城头,荣获“登城第一名”称号,八连百余名指战员仅剩14名勇士。展品中有一面绣着“武松武威”字样的奖旗,记下了我军中野某部“襄阳营”和华野某部“洛阳营”这两支部队的英雄事迹。可以说纪念馆中陈列的每件文物都有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四、新馆全景画特色
      淮海战役全景画馆为圆柱形密闭堡垒式建筑,直径50米,高23米。淮海战役全景画是由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整个全景画画面长144.5米,高18.5米,面积2674平方米,重量达6吨,地面塑型1491平方米,共用油画颜料近7吨。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全景画,也是目前世界全景画史上最大的全景画。

画家以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再现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中的碾庄、双堆集、陈官庄三大战场的战斗场面和人民支前的宏伟画卷,把淮海战役规模宏大、战场辽阔、战斗激烈、人民支前波澜壮阔的场面表现出米。以整幅环形画面将观众包围在直径17米,可容纳150人的中心旋转看台上。看台与画面之间是地面塑型,把地形、地貌、工事、武器按照一定比例缩小,将人员、武器、桥梁、阵地、战壕等与环形画面巧妙连接,浑然一体,配合由电脑合成的灯光、音响,使观众如同身临炮火轰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淮海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它所蕴含的勇往直前、决战决胜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永不枯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的落成开放,对于发扬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一篇:“随军旋转逐西东”下一篇:朱自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