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宁、杭三角中心处,凝结着一块无双“紫玉”。她,就是闻名中外的紫砂故乡、中国陶都——江苏宜兴。
(一)
宜兴古称荆邑,秦代改称阳羡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地处江苏南端,濒临太湖,是沪、宁、杭三大城市的等距离中心。全市总面积2038.7平方公里,人口108万,周边是密集的城市群体,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苏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宜兴正式撤县设市。
被誉为“东方明珠”的宜兴陶瓷名传天下,紫砂、均陶、精陶、青瓷、彩陶“五朵金花”各放异彩,紫砂陶为世界一绝。紫砂艺人更是名师辈出,从明代的供春、时大彬,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到近代的顾景舟,他们将紫砂工艺推向了顶峰。建于1980年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是我国规模最大和唯一的地方陶瓷博物馆,馆内陈列着万余种古今名陶,件件绚丽多姿、巧夺天工,是灿烂陶文化的缩影。近年来,宜兴的陶瓷工业突飞猛进,科技含量也成倍提高,陶瓷产品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富丽堂皇的琉璃瓦饰、浮雕壁画、高档墙地砖、陶瓷工艺品等,都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奇葩。
宜兴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山水秀丽,景观神奇,素以“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而享誉海内外,其溪山之秀,鱼米之丰,资源之富,更是独步江南。早在宋代,大诗人苏轼就曾留下过“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的赞美诗句。宜兴拥有4A级景区善卷风景区,体现出“陶祖文化”的陶祖圣境风景区,各具特色的张公洞、灵谷洞等溶洞与有“华东第一竹海、苏南第一峰、太湖第一源”之称的竹海等风景区都为世人瞩目。
近百年来,宜兴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美术界有徐悲鸿、钱松喦、尹瘦石、吴冠中;文学新闻界有于伶、曹辛之、徐铸成、沙蕾;音乐界有储师竹、张权、闵惠芬;科学教育界有周培源、蒋南翔、唐敖庆、史绍熙;体育界有朱了洲、王南珍、董承良……各界名人,不胜枚举。国家教委统计资料表明,宜兴为全国现职教授最多的县(市),因而宜兴又获得了“教授之乡”的称号。在我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上,主席台就座的10人中,宜兴人便占了4位,周培源、蒋南翔、潘菽、唐敖庆。
在革命战争年代,宜兴同样经受了火与血的洗礼。1927年4月21日,潘汉年、李旸谷、史曜宾等人在县“补庐”成立马克思主义小组,随后改为中共宜兴县委会。11月1日,组织领导农民暴动,占据了国民党县府,建立了宜兴县工农委员会,打响了江南秋收起义第一枪。抗日战争时期,宜南地区、长滆地区和太滆地区等敌后根据地先后开辟,支持了整个苏南地区的抗日斗争。
(二)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宜兴调研时,曾殷切希望宜兴一定要放大自身人文环境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效应,把城市做得更大,把环境做得更美,打造一流的人居城市和生态旅游城市。面对不可多得的自然禀赋,面对上级领导的殷切期望,宜兴确立了环境立市、生态兴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独具的地脉与文脉,前瞻性地提出了“旅游振兴”发展战略,优先和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从而把旅游业提升为宜兴市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新兴支柱产业,努力把宜兴培育成为太湖旅游新明珠、江南旅游新水城、中国陶都新形象。
近几年,宜兴还把旅游业的发展融入无锡以至全省和长江三角洲的大格局中来规划。宜兴旅游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形成了以“生态园林游”、“陶都文化游”、“农业休闲游”、“人文景观游”等特色旅游并驾齐驱的全新格局,并进一步将自身的总体形象定位为“江南水城、中国陶都”,努力打造成大长三角的旅游地理中心、长三角核心圈层最佳山水生态区、环太湖旅游圈西太湖旅游中心地、无锡市旅游的强势南翼。
经过不断发展,宜兴旅游辐射开放的布局已经逐步形成,并提出了“12349”旅游体系的辐射开放布局。即一个中心(强化中心城区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两个核心区(以宜城古文化为基础的江南水城和以丁蜀紫砂陶文化为主体的陶都文化核心区);三条走廊(西太湖水网区农业生态走廊、太湖-太华湖山绿色走廊、太湖-莲花荡等九湖连珠青山秀水走廊);四大开发板块(阳羡陶都文化景观、喀斯特洞天景观、滆湖水网景观、名人故里文化)和九个重点旅游区(善卷、竹海、湖 、铜官山等)。带动了宜兴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跨区域联动规划则将触角伸向了市外,大胆提出陶都宜兴与瓷都景德镇的陶瓷艺术联合,与苏锡常等地的环太湖城市区域合作联合,与杭州、宁波、济宁等地的梁祝文化联合等丰富多彩的区域联动方式,使宜兴旅游在竞争中联合,在联合中发展,使“中国陶都”和“江南水都”成为宜兴旅游的两大名片。
(三)
在城市建设方面,宜兴也进一步树立“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把“旅游振兴”的要求融合到城市规划之中,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营造一流的旅游环境,全方位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
近几年,宜兴充分利用城区丰富的山水资源,确立了以“一山一水一中心”为主体、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城市建设目标,大力实施城市景观工程建设。三年来,先后完成了氿滨大道、宜园、团氿风景区、水浮地公园、龙背山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市政工程。而今的宜兴,城南总面积5.5平方公里的龙背山森林公园,与城区有机地融为一体,其中的文峰塔、名人园、状元楼、科教名人馆、艺术名人馆等,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城西以“水”为主题打造的团氿风景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目前全长1.8公里景色宜人的城南风光带已基本建成。今年国庆前夕,团氿城市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其与正在建设的氿西路桥等工程,将实现环团氿近10公里交通全线贯通,全面提升团氿风光带形象,把位于老城区西部的团氿风景区建成宜兴的“西湖”与“外滩”,使东西两氿相互辉映。凸现了“山水交融、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园中”的建设理念,形成了集旅游、文化、休闲、健身于一体的靓丽城市风景,实现了“亲水、亲绿、亲自然”的美好愿望,使宜兴城真正成为“灵性水城”。
为进一步美化城市景观,宜兴还先后对城区两条分别长达2000多米的南虹河和城南河进行了景观改造,实施改造绿地10万平方米,在两岸修建了文靖阁、古城墙、水城门等等,修复了徐氏义渡等历史文化遗迹,基本还原了明清时期宜南城门及护城河的历史风貌。宜兴市体育馆和游泳馆的落成,不仅成为宜兴市民强身健体的好去处,也为该市承办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宜兴在2006年投入22亿元大作城市建设文章的基础上,2007年还将投入25亿元,实施退渔还水工程,把东氿生态湿地引入新城,开展主干路网、环东氿景观带、文化休闲商务区和江苏省宜兴中学建设,并启动融图书馆、博物馆、会展中心、大剧院、科技馆、规划展示馆六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中心建设。而强势推进中的东氿现代生态休闲水城更是宜兴城市未来发展的亮点。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来宜兴城市将逐步“东进、北扩、西优、南控”。今年,随着城东新区概念规划和东氿新城概念规划的完成,宜兴全面奏响城市“东进序曲”。而东氿现代生态休闲水城则正是宜兴按照现代、生态、人文三大理念,充分利用宜兴山水相依,城景相融的城市自然形态优势,既具有现代气息,又富有生态魅力和水城风韵的未来新城。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2007年国庆前夕,被称作宜兴阳羡旅游景区交通“大动脉”的104国道梅塍段、丁张线、张灵慕线改造工程正式竣工。这几条旅游黄金干线的改造成功,彻底恢复阳羡景区交通“大动脉”功能,全面提升旅游公路的通行能力和宜兴旅游城市的对外形象,至此,宜兴旅游的大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而在整个“十五”期间,宜兴仅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资金就高达58.6亿元,整整是“九五”期间的2倍。几年来,宜兴先后建成了锡宜、宁杭(宜兴段)两条共计78.23公里的高速公路;新建和改造了徐舍至张渚,汤渡至竹海,104国道丁蜀改线段等204公里主干公路;完成市镇、农村公路619公里的铺设和浇注,改造公路和农村道路桥梁633座;同时还完成了锡宜、宁杭、104国道等8条主干公路计112公里沿线的环境整治;全面展开了芜申运河、锡溧漕河两条黄金水道的整治工作,先后完成锡溧漕河和桥段、屺亭段、芜申运河宜兴绕城段等重点航道的整治工程。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宜兴与外界的距离。高速公路、主干公路、农村公路相继配套建成后,有效地拉近了宜兴与沪宁线、宁杭线各大城市的距离,如今,车辆从宜兴出发1个多小时就可分别到南京和杭州,2个多小时可到上海,宜兴人多年“快速融进沪宁杭都市圈”的愿望已经变为了现实。交通干线网络的完善,为宜兴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也为宜兴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四)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但经济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宜兴的“旅游振兴”发展战略要求宜兴的发展是绿色的,是可持续的。近几年,宜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环境立市、生态兴市,采取过硬措施,致力推动宜兴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在把工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宜兴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为目标,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时代主题,全市上下积极探索实践,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在调整中推进集约化发展,在优化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低、小、散”的工业布局,不仅不利于最大化地发挥资源效应,而且不利于保护环境,新世纪以来,宜兴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建设,环科园、开发区等一批重点园区建设快马加鞭,并涌现出陶瓷产业园、中国电缆城、中国化纤纺织名镇、中国亚麻纺织名镇等一批特色园区、绿色园区。
围绕调整、优化、升级,扶优育强,宜兴还相继实施了建材、化工行业等一系列结构调整战略举措,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资源消耗型、粗放型、污染型的传统落后产业。通过研究建立废弃物再生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积极扶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污染少、效益高的“生态工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循环经济迅速在宜兴大地开花结果,上半年有70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72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今年以来宜兴已关停化工生产企业和琉璃瓦生产企业150多家。水泥立窑、轧石机、石灰窑已基本关停到位。而电线电缆、化纤织造、环保设备、精细化工、服装服饰、机械铸件、陶瓷等优势产业集群则迅速崛起,撑起了宜兴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针对产业结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宜兴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行产学研挂钩,上半年组织了“宜兴市科技合作交流洽谈会”和“浙江大学科技成果宜兴推介会”两大科技对接活动,并组织了3次“科技采购团”分赴深圳、大连、武汉、长沙等地,和知名院校开展科技成果与项目洽谈。以优化投资结构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该市在新批外资项目中大力引进精密机械、光电子器件及自动化系统等“高、精、尖”项目,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37%;同时加快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平台,宜兴经济开发区科创中心、国家级环保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和电线电缆检测中心、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宜兴设计院等科技创新研发服务平台均已实质性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企业已拥有各类研发机构106个。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产业是宜兴提升经济素质的一项新战略。目前,一个多层次、广就业、高增值、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正在宜兴加速形成,这里已成为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最大的商贸中心。2007年上半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89.8亿元,占该市GDP的36.5%。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宜兴市致力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首先是在利用外资发展服务产业上取得突破,上半年服务业到位外资占该市到位外资总量的四分之一,名列无锡市前茅。其次是在规模化上实现突破,中国宜兴金属城、中国陶都陶瓷城、宜兴环保交易城、长桥河步行街、华东生态休闲园、静乐山庄休闲度假村、大统华物流中心等十多个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投资均超过亿元。2006年,宜兴工业应税销售达到1010亿元,同比增长36%,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89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
经济素质的全面提高,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为宜兴铺设起“率先发展”和“环保优先”的“双轨”,从而把发展的底色调得更“绿”,把可持续发展的底气调得更足。宜兴这个生态之城、环保之乡也正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相继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宜兴旅游的知名度也随着整个经济实力的提升而变得广为人知。
青山碧水,蓝天白云。古老的陶都,如今处处生机勃发。百万宜兴人民正团结一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为目标,朝着“太湖西线第一城、宜居环境最佳城”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