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期●专稿●

在征集红十四军实物资料的日子里

作者:殷春泉

 

 

我们陪同一批又一批来宾来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时,不时地听到许多赞许声,他们为如皋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为纪念馆的大度设计、精心布展和丰富的实物资料而感叹不已。作为红十四军纪念馆实物资料征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此时的我不免一次次享受着成功后的喜悦,同时也自然地勾起那近三年征集工作往事的回忆。

为了做好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布展工作,2008327日晚,时任市委副书记杨曹明约我到他办公室,专门谈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工作。鉴于我曾任职市委党史办主任和市档案局局长,周边县(市)人际关系和党史、档案业务较熟,要求我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同时采纳我的建议,借用退休人员,组建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办公室。

20085月开始到201169纪念馆开馆,我们先后走访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6个省市属下的党史办、民政局、档案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烈士陵园等100多个部门和单位,先后走访125个乡镇,走访烈士后代家庭395 户,走访红十四军失散人员13名,查阅档案资料 2395 卷,征集人物照片 400余张、资料照片1936 张,征集实物 372件(含烈士陵园先期征集保存的165件),征集各地党史、方志、档案,民政部门出版的革命斗争史、英烈传、专题回忆录和市(县)志等书刊153册(件),档案资料复印件 1141 件。

我们每到一地,积极依靠当地党史、民政、档案部门的领导,向他们通报如皋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兴建以红十四军纪念馆为主体的红十四军公园的重大决策,共同商讨当地征集工作的方案,积极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通州、姜堰市民政局分管局长施锦荣、钱建平同志多次冒雨陪同征集办公室的同志深入乡镇做好征集工作。启东、海门市档案局女局长卫健、盛美英同志不顾天气炎热,亲自到档案库房不厌其烦帮助调阅档案。征集办公室的同志到红十四军领导人黄火青、秦超的家乡征集,湖北省枣阳市民政局领导十分感动,副局长习心峰等租车亲自陪同我们深入实地专访。江阴市党史办党史科赵修平科长多次为我们查阅和邮寄江阴籍红十四军一师烈士档案资料。各地党史部门更是责无旁贷,通力合作,使征集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红十四军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由于旧城改造和农村民居的拆建,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物甚少,持有者十分珍惜,都舍不得捐赠。由于各相关乡镇民政助理(科长)或敬老院院长一直陪同我们,冒着夏季酷暑和冬季严寒,往返在乡间小道走村串户,反复做细致的工作,使他们充分理解我们的意图,征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原副校长陈汝明在医院病床上,向我们移交了原中共通海特委书记刘瑞龙早年写给他的关于编辑《回忆红十四军》的亲笔信。通州市民政局优抚科长杨国华接待我们时说:“征集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和建红十四军纪念馆是一项抢救工程,是千秋伟业,应当全力支持!”他不顾炎热高温调出许多档案,不厌其烦地复印档案资料,并依依不舍地把他在工作中保存了近30年的刘瑞龙的手迹原件献出。原中共如皋县委委员、江安区委书记缪春昂开展地下工作时作为掩护用过的37件箍桶匠器具,一件不少地由他孙子缪德和全部捐出。如皋古玩收藏人员何昌均获知征集公告后,主动捐出他在如皋西部地区发现并购回收藏的红十四军时期赤卫队使用过的一把大刀。如此动人的事例太多了。在捐赠过程中,凡捐赠者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他们的共同心声是:“红十四军先辈连命都能献出,我们捐出点东西还要什么?”

在征集过程中,凡发现新的线索,我们都紧追不放,跟踪到底。在江阴市渡江纪念馆,意外发现了14名江阴籍的红十四军一师烈士照片和简历,于是我们深入当地党史、档案部门查阅档案史料,走访当地老党史工作者和红十四军二支队大队长朱松寿等烈士后代,结合考证如皋、靖江档案资料,基本弄清了江阴红军和红十四军之间的联系,并先后征集到33名江阴籍的烈士史料和一件保存近80年的实物。在通州地区,我们发现了一张发黄霉变难以辨认的红十四军失散人员照片,随即跟踪采访了当时江苏唯一的红十四军幸存者——96岁的红十四军女战士周银珍,亲耳听她叙述红十四军田家铺战斗壮烈情景,并在市广电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拍摄制作了专题片一部,同时还对原通海如泰地区的136名红十四军失散人员作了初步了解,对其中13户后代作了重点走访。

为了努力扩大红十四军纪念馆宣传教育的良好效果,我们在征集过程中,重点对了解烈士生前情况的90多岁健康高龄老人走访座谈,认真捕捉烈士生前资料,采集烈士亲属中烈士模特照片,回来后制作红十四军时期烈士信息登记簿,请画师根据模特照片并根据征集过程中采集到的各种特征,绘制了223张红十四军烈士肖像,加上82张由红十四军活动区域内的相关县(市)烈士陵园提供的照片,在纪念馆设计制作了一座新颖的“追思墙”,成为红十四军纪念馆内的一大亮点,令参观者止步、凝视、追思。

3年来的征集工作,参与其中的同志们深深被红十四军英烈精神所震撼,为各地众多友好单位和烈士后代支持红十四军纪念馆的征集工作而感动,他们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团结战斗,作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

73岁的老民政科长成耀宗、70岁的烈士陵园退休干部康仲霖,不顾年迈、体弱且又有高血压等疾病的困扰,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参谋,始终工作在第一线。市委党史办原科长谢建奇是位60岁的女同志,她努力克服女儿刚生完小孩没人照顾的困难,除参加第一线的征集工作以外,还要起早贪黑乃至于双休日加班做好办公室财务等工作,任劳任怨,一丝不苟。打字员徐云虽然年轻,但已怀胎,还硬是坚持到分娩前夕才不得已离开岗位。驾驶员徐素红从早到晚开车不停,工作非常辛苦从无怨言。同志们的精神和行动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家中有93岁高龄的老父亲和长期生病的爱人需要照料的情况下,我仍想方设法克服家庭困难,和同志们一起战斗在第一线。由于长期在外奔波,劳苦和风寒使自己右膝关节受损严重,经常疼痛难忍,但想到能和大家做好一件有深远影响的事情,便无怨无悔了。

红十四军征集工作涉及面广,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一地区、某一环节受阻或遭到冷遇,我们总是想方设法,通过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等关系予以疏通,争取支持,使征集工作不受影响。在泰兴市,泰州市政协文史工委主任尹愚夫亲自打电话给古溪等镇党委书记,帮助我们协调工作;在湖南,中南大学黄炳炎老师主动商借车辆陪同我们驱车230多公里,赶赴李维汉纪念馆做好征集工作。

到乡镇征集时,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区域扩大,我们常常一天行程多达200多公里,最多的达325公里。为了减少往返时间,经常午后一两点钟才能吃中饭,晚上七八点钟回到住地,晚饭常是6元钱刀削面。为了节约开支,征集人员长途之行总是自带方便面当主食,黄瓜、番茄当菜。南通市档案局副局长许建华在听取有关征集工作汇报后,动情地说,你们为做好征集工作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走访了千家万户、道尽了千言万语、饱尝了千辛万苦。

特别令我难忘的,是200511月湖南和广东之行。115,我和时任市烈士陵园主任的顾小平、市鞋帽厂厂长冷玉健、市广电局记者宋晓晖一行四人乘火车,来到湖南省郴州市,受到红十四军军长何昆的孙子何昭善、研究何昆的学者何喜智和永兴县党史办主任陈玉娥、王日明等同志的热情接待。我们参观了何昆军长的故居,拜访了何昆的女婿,采访了当地熟知何昆军长早年革命活动的高龄老人。何昭善同志为了表达对先辈的追思和感激如皋人民对何昆军长的爱戴之情,在繁忙工作中抽空,开车全程陪同我们去永兴、转坪石(何昆学徒、从军的地方)、赴广州,并把保存80多年的何昆行军床、何氏家谱等捐赠给我们,使之成为红十四军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广州,我们受到如皋老乡、原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白云等领导的热情接待,并先后去黄埔军校、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博物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参观和开展征集工作,获取了《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等重要史料。此行以后,我们制作了《青山慰忠魂》专题片一部。

红十四军实物资料征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本人以为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继续做好工作:一是想方设法到中央档案馆查阅相关档案,彻底了解红十四军重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情况;二是做好秦超等红十四军领导人的实物史料征集和研究工作,在认真考证的基础上以求统一。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抢救这些史料,让红十四军的精神激励我们的后代,为建设美好家乡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