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期●缅怀篇●

新四军两任军长和宣纸的两段历史情缘

作者:张 莉

 

宣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始于唐代,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悠久历史。因其品质精良、宜书宜画,质地柔韧,耐腐耐蛀,能独到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特色而被誉为“纸中之王”、“千年寿纸” ,位列于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安徽省泾县是国宝宣纸的发祥地和原产地,已有逾千年的宣纸生产历史。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日寇入侵,泾县的宣纸生产业也受到冲击,大量宣纸纸棚先后倒闭,原料荒废,销路受阻,生产一落千丈。与此同时,日寇利用侵略中国的机会,派遣特务深入皖南,打探制作秘密,甚至绑架工匠,一些有民族自尊心的业主不堪其扰,主动歇业。至当年农历九月底,泾县所有纸槽全部停工,宣纸纸工迫于生计,纷纷另谋职业,奔走他乡,泾县的宣纸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悲惨厄运,濒临绝境。

193810月,为了进一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和国内外形势,同时也为了及时报道新四军和八路军抗战业绩,军部一直想筹办的《抗敌报》,报社终于在泾县云岭汤村正式成立。11月,《抗敌报》出版了创刊号。虽然在办报过程中,新四军政治部遇到了不少的曲折和困难,可最主要的是买纸难。为了办报,《抗敌报》一度甚至只能用又厚又粗,很不美观的黄土纸来印刷。而随着日军和国民党管辖区的层层封锁,最后军部竟然连黄土纸也难以买到了,于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新四军便开始在本地区寻找合适的造纸资源。

经过调查,军部了解到距离军部所在地仅10多公里的小岭就是国宝宣纸的主产地,于是立即派出军政治部民运部深入到小岭地区。他们一边动员民众组建宣纸生产合作社,一边组织召集大批流散的造纸工人回乡生产,并对主要技术工人给以优厚的待遇。同时为了保证宣纸生产的原料来源,在当时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军部仍拨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扶助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树的种植,并在泾县茂林镇办起一个制碱合作社。

1939年初,为帮助宣纸生产工人摆脱生活困境,新四军派出“泾(泾县)太(太平县)事务所”干部蒋传元等同志,通过宣纸工人丁秀声、丁梦辉、曹金干等人联系,并由新四军出资4700元(当时制造宣纸的草料是100120/吨,皮料是140160/吨)帮助工人们购买工具设备和原料,组织建立起“宣纸生产合作社”。社址就设在泾县小岭双岭坑,由主任、理事、察事、经济保管员、会计等组成,由蒋传元担任“宣纸生产合作社”主任,负责恢复宣纸的生产。1940年上半年,新四军又派人在太平县梅村设立“宣纸原料加工生产合作社”, 扩大宣纸生产规模。

据被人称为宣纸史上“民国分册”的曹晓伍回忆,新四军去云岭时,他正在双岭坑自捞一帘的宣纸,新四军民运部即派出工作人员同他联系订立了购纸合同,并给他贷款,他所生产的宣纸也都全部卖给新四军。一次,他赶着小毛驴将宣纸运到军部所在地,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曾亲自收货接待,并留他共进了晚餐。出于对新四军的热爱,曹师傅总是以较低的价格将纸卖给新四军,但每次新四军总是根据宣纸的成色按质论价,让他感动不已。

据统计,当时“宣纸生产合作社”制出来的宣纸, 除大部分供给新四军用来印刷《抗敌报》和文件等用,还有一部分则出售于苏州、芜湖、屯溪等地,先后用宣纸印刷出版的报刊书籍有《抗敌报》、《抗敌》杂志、《抗敌画报》、《共产党人》、《战斗详报》、日文传单和毛泽东著作单行本《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论新阶段》等,不仅使宣纸这个传统工艺免遭灭绝之灾,而且解决了造纸工人的生计和新四军抗日宣传用纸的困难。70多年过去,如今用宣纸印刷的各种报刊书籍,静静地躺在各大纪念馆和档案馆中。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物,宣纸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更折射出当年新四军与国宝宣纸的这段珍贵的历史。

第一段情缘:新四军首任军长叶挺两次亲临小岭,佳话传颂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新四军军部驻扎在泾县云岭期间,首任军长叶挺将军曾两度亲临小岭视察,在小岭当地至今仍流传叶挺视察小岭时的动人故事。

据当地群众回忆,叶挺军长到小岭共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408月,叶挺军长和军部其他领导人一同来到小岭。在小岭的宣纸生产合作社,他捧着洁白的国宝宣纸深情地对大家说:“宣纸是祖宗留下来的国宝,我们要发扬光大,现在多生产一张宣纸,就是为抗日救国多立一份功劳!”

第二次是在194010月“泾县保卫战”胜利结束之后(相传为1940109,即农历99日重阳节这天),叶挺在返回军部途中到达小岭时,曾同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军副参谋长周子昆等特地参观了沿途的皮滩宣纸厂。面对合作社的捞纸车间中堆放的一刀刀洁白的宣纸,叶挺军长很是高兴,一面夸赞宣纸工人手艺精巧,制作的宣纸精美耐看,一面还向捞纸工曹秀峰详细询问了宣纸生产的原料和工艺流程,并亲切地慰问了在场的宣纸工人,临别前他特意在桌上留下了一张名片,表示以后有空一定再来看望大家。

送走客人后的曹秀峰回来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张印有“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字样的名片,这才知道自己刚刚送走的客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叶挺,顿时惊喜交加,忙从纸房里选出两刀上好的宣纸,叫人急奔去云岭,送给叶挺军长……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是感动小岭的人民,他们纷纷传颂,逢人就说:“新四军的叶军长真关心我们小岭人民,关心宣纸生产啊,真正可敬可佩。我们要努力生产出好宣纸,满足新四军抗日救国用纸的需要,来报答叶军长和新四军对我们的关怀!”

第二段情缘:新四军第二任军长陈毅元帅(皖南事变后他曾任新四军代军长、军长职务)关心宣纸厂工人的健康。

19631016,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同志,陪同外宾使团前往黄山观光,途中经过泾县时,在百忙中抽空携夫人张茜等一行专程到泾县宣纸厂视察。一向爱好笔墨诗文的陈毅同志饶有兴趣地仔细察看工人们的宣纸生产操作,并不时露出赞许的笑容。可当陈毅同志走到发出震耳欲聋巨大响声的燎草舂料车间(现在的制浆车间)参观时却突然皱起了双眉。当了解到生产原料的水碓舂料炸裂时所发出的碓声已让不少老工人患有职业性耳聋后,他立即向陪同参观的安徽省副省长朱农同志和省、地、县及宣纸厂的各级领导提出了意见,指示一定要关心宣纸工人的疾苦,马上对水碓声音大的问题进行技术革新。

陈毅同志回京后,仍记挂此事,特地叫夫人张茜同志找到北京耳鼻喉科研究所的专家研究解决措施。1126,张茜同志亲自给泾县宣纸厂负责人写了一封长信,并委托专人将五副两种构造不同的防震耳塞送给舂料工人进行试用。同时在信的末尾特地嘱咐舂料工人:“耳机不可放在太热的地方,也不可浸在热水里,试用情况如何,请写信给北京崇文门同仁医院徐萌祥院长。”

礼轻情意重啊,这小小的五副耳塞,让纸工们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当宣纸厂的工人们接到送来的耳塞、看到张茜同志亲笔信件时,在场的人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从此,陈毅夫妇亲切关怀宣纸工人的疾苦,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挤出宝贵的时间,亲自帮助宣纸工人解决实际困难的感人故事一直温暖和激励着泾县宣纸工人们的心,并激发了他们极大的生产热情。

宣纸之乡的泾县人都说,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纸,同时也是英雄的纸。他们坚信:与新四军结下不朽情缘的千年宣纸,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和政府继续支持和关怀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艺术事业的不断繁荣昌盛,一定会再次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