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期●青少年绿洲●

说说我家 “用车史”

作者: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高 昊


我的家乡在黄海之滨的大丰,是苏北平原遥望大海的“东大门”。我的曾爷爷原籍江苏海门,在抗日战争时期逃难到大丰,居住在一个海边的小村庄。当年这海边人烟稀少、荒凉偏僻,全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盐碱地。我的曾祖父母、祖父母和他们的同龄人围海造田,将这里开垦出来,排碱改良土壤,数十年如一日,终于种上麦子、玉米、棉花、果树,过着艰辛的日子。

爷爷、爸爸常说,他们的肤色从小被海风吹得黑黝黝的。他们当年居住的房子是“丁字式”的三大间泥墙茅草屋,两小间“丁字式”的泥墙厨房,另有猪圈、羊窝、鸡鸭窝。他们起早贪黑,尤其是到了农忙季节,天不亮就起来烧上一锅粗粮干饭,咸菜拌着大碗水,全家人吃上一天。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放在家里最占地方的是一辆木制的独轮小车——作为一名入党40多年的老党员的爷爷,把那辆破旧不堪的独轮小车一直保留至今,他曾指着它向我谈“家史”……

有句话说:“小车不倒尽管推。”我爷爷也是这样:他曾推着小车往地里运送灰杂肥等,也曾推着小车往小镇上赶集出售农副产品。有的时候,爷爷要将小车擦洗干净,按上小竹椅,垫上旧衣服,让奶奶坐上去:那是送奶奶到小街上去买东西,或者是奶奶生病了送她到卫生院看医生。哎,我爷爷推了一辈子的独轮车,一直推到他走不动路为止。

上世纪60年代,我家从海边搬到了大丰县城西郊三公里处,靠种蔬菜养家糊口。为了减轻徒步的劳苦,家里勉强凑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它被当作宝贝来爱护:特地在房间里边的墙壁上吊了个铁钩子,平时就把自行车挂在那靠墙的铁钩子上(这里是盐碱地,自行车贴近地面会生锈),若不是走亲戚或有事上街的话,是舍不得取下自行车来用的。
这里,原是三村交界的低洼地段,改革开放以来,渐渐形成南北走向的商业小街。我家也租了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店铺,经营水电用品等。那时到城里进货全靠一辆摩托车。刮大风的时候,爸爸从外面回来,风尘仆仆,灰头土脸的,那是多么辛苦和劳累啊!

上世纪90年代,我家建了一幢两层小楼,独门独院,2000年,购买了一辆客货两用汽车。2006年,城区扩建,小楼被拆迁了,我家搬到银河花园小区的商品房,140多平方米,现代化的装潢,时尚的家具,空调、彩电、电脑、冰箱、小轿车一应俱全。

从我家独轮手推车、自行车、摩托车到小汽车的变迁可以从一个侧面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指引下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可以预见: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祖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人会活得越来越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