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期●散 文●

龙华烈士陵园的前世今生

作者: 陆林森


上海有一个祭奠先烈的地方,那就是龙华烈士陵园。龙华烈士陵园的“前身”是龙华公园,位于上海龙华镇龙华西路上,东面是江南名刹龙华古寺,两者相去不远,仅相隔了一条马路。公园以前叫血花公园。顾名思义,这是一座用烈士鲜血染红的公园,曾经有上百位革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和进步先后在这里献身。他们的英名,可以列出长长一串:罗亦农、彭湃、陈延年,还有著名的“左联五作家”李求实、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等。

1951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园场管理处接管了血花公园,随即对公园进行整修。第二年5月1日,血花公园改名龙华公园,对社会公众开放。

1964年,龙华公园再度改建。谁执公园设计牛耳?这就要说及造园匠人周在春的匠心独运和创造才能了。周在春是北京林业大学的一位高材生,毕业分配来到上海,龙华公园改建是他加盟上海园林后设计的第一件作品,按照通常的说法,这应该是他的“处女作”。

设计的路径有两条,一条是沿着传统的思维,承袭前人的做派,还有一条是不沿袭常规,迭出新意,甚至在传承的基础上一反常规。周在春选择了后者,大胆摒弃规划对称的“甬道式”布局,采用自然式布局,在保存原有纪念抗战烈士“血花公园”的前提下,成功地塑造了一座自然式烈士陵园。这里特别要提起的是靠近陵园门口的一座假山,峰峦起伏,气势不凡,更兼用巨石造就的“独峰”,于红岩之中“奇峰突起”,如此布局,如此铺陈,于雄伟中见悲壮,体现了陵园的主题思想。

前些时候,徐汇区园林所原所长顾锡培先生怀着对老一辈园林人的敬仰之情,为了给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一页绿色记忆,热情地邀我为曾任上海市园林局局长的程绪坷写传记。我为顾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更为上海、为徐汇的园林文化和不断生长的绿色文明而感染,于是也就花时花力,在写作期间查阅了大量材料。有关龙华公园的再度改建,《上海园林志》是这样描述的:“大门朝南,园门内外两侧桃树成林。大门内,挺立着一座10米多高的赭红色岩石假山,假山筑有花坛,布置适时花卉,使四季花开不绝。”文中所记载的“岩石假山”,就靠近陵园门口的那块巨石,这是周在春设计艺术的神来之笔。

我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认识,始于读书的时候。因为喜欢课余读些闲书,渐渐便对这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有了浅浅的理解和认知。因此,现在拿来解构周在春的这一神来之笔,越发觉得这位匠人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周在春立足“写实”,兼及浪漫,诚所谓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交错交互,凸显了“血花公园”主题;但同时又着眼主观内心升华,以热情奔放的设计语言和瑰丽夸张的造型,抒发了对于烈士的崇敬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可见,艺术是不能守旧的,需要写实,也需要浪漫,更需要变化和出新。龙华公园的改建,很自然地赋予了假山的灵动气息,这件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灵魂,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达到了震撼心灵、缅怀历史、讴歌先烈的效果。

上海的五大历史名园,惯见的是用湖石、黄石堆垒而起的假山。周在春的假山设计,是一次重要突破,形成了独特的海派假山风格,这是他以智慧和才思合成的一项结晶,是留给上海记忆的一件佳构。

1985年,经中央批准,上海将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烈士就义地原址和龙华公园改建为龙华烈士陵园,由梁友松主持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方案设计。梁友松是我国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的弟子,对于造园艺术颇有心得,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大家。当年,在15个设计单位参加的三轮方案竞标中,梁友松力拔头筹。但情况有变,方案没有实施,工程因故延宕,直到1990年11月1日才开工建设,1991年6月26日竣工。1992年7月14日,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将漕溪北路上的烈士陵园并入龙华烈士陵园,原来的规划方案做了重新设计;第二年7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龙华烈士陵园续建工程列入上海市重大工程预备项目,1994年正式列入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陵园采用上海市民用设计院邢同和的总体设计,绿化设计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谢家芬担任,1995年7月1日工程竣工。

龙华烈士陵园是一座具有强烈现代意识和革命风采的纪念式园林,面积近20公顷,规划设计立足静谧、安宁,层层向上,风格明朗活泼,不失典雅,既为烈士陵园,又是公园景观。从龙华公园到龙华烈士陵园,周在春、梁友松、邢同和、谢家芬等以匠人之心、匠人之笔为上海记忆奉献了一件构思奇巧、内涵丰富、有意境、有底蕴、立足现实而洞照历史的精妙作品。

上一篇:生命运输线下一篇:难忘军民鱼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