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上旬的一天,我接到盱眙永丰厂老赵的电话。交谈中,老赵提及我们部队许多战友的名字,还打听他们的近况,流露出浓浓的关切之情。
老赵是我在部队结识的老朋友,他在部队服役了10多年。他的来电使我回忆起当年部队在永丰厂驻训的情景。
那是1982年,我们部队到江苏盱眙进行新驾驶员山地驾驶训练。
盱眙东临金湖、天长,南接来安,西出明光,北靠泗洪、洪泽,呈丘陵地貌。我们部队曾有多期学员在那里完成山地驾驶训练。
这是一次近似实战的紧急出动。5月下旬的一天早上,部队十多辆教练车从涟水出发,经淮阴、洪泽向盱眙方向开进。下午三点多钟,连队到达目的地——永丰厂。
永丰厂是一家承担国家军工生产任务的“小三线”厂,工厂的车间和职工宿舍散落在盱眙县水冲港乡的一个山岙里,草木遍野,郁郁葱葱,远远望去,与一般的山乡没有多大差别,可当汽车开进里面的生活区,小卖部、篮球场、大礼堂等设施一应俱全,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盱眙是革命老区,境内的黄花塘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工厂领导对部队的到来非常重视,部队到达之前,有关部门已为我们腾好了住房,配备了必要的生活设施。连队分住两处,一处在山坡下的小礼堂里,另一处在山坡上面的空车间里。教练员和学员们按照班排建制睡在落地铺板上。
永丰厂没有停车库,部队到达后,厂方在礼堂南侧腾出一块空地,让我们临时开辟了一个“野战式”停车场。这车场虽然不太平整,但铺上碎石砖头,下雨时也能抵挡泥水给保养汽车带来的麻烦。
在外驻训,生活条件自然艰苦。吃饭是在露天食堂,战士们端着碗,在操场或路边蹲下来围成一圈就用餐了,刮大风时,常常有“胡椒粉”撒进碗里。
时值初夏,又在山区,蚊虫袭扰非常厉害,战友们为此想出了许多在大统铺挂蚊帐的办法。有用晚上竖起白天放下的活动式蚊帐杆的,有在天花板上打个钉,用背包带悬挂的。可战士们用得最多的方法是在铺板两头的上方横向拉一根长长的铁丝,大家把蚊帐带子系上去,这样既方便又显得整齐划一。
上课没有教室,多数是在树林子里进行。遇到下雨天,教员在宿舍里支一块活动黑板,学员将铺盖卷起,往铺板上一坐,就算是课堂了。驾驶操作上课相对容易,学员集合在操场上,教员对前一天的训练情况作讲评,把当天的训练科目、目的要求、动作要领讲解一遍,各车带回细化、练习,慢慢体会。山地驾驶训练通常以排为单位行进,行驶路线在来安、明光、天长等几个方向之间调换,路面选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学员对山区道路的适应能力。
永丰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大多来自南京和淮阴地区,其中不少是涟水人,老赵就是其中的一个。老赵当年在厂办工作,是工厂与部队之间的“联络员”。他为人热心,对部队感情深厚,我们生活和训练中有什么困难,都千方百计地帮我们解决。平时,老赵喜欢与我们的干部、战士交谈,时间一长,竟能叫出许多人的名字,而且几十年不忘。
厂里的其他干部和工人对子弟兵也十分友好,大家互动频繁,犹如一家人。记得过节时,厂里领导曾来慰问部队,送上猪肉鱼鸭给战士们改善生活。每天一早,战士们拿着扫帚把厂区的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到傍晚,连队的篮球队就与厂里的篮球队开战,不上场的战士和职工在旁边当啦啦队,气氛紧张而又热闹。
工厂地处偏僻,生产用的煤炭和原材料都要到外面去拉。厂里的运输力量跟不上,部队就主动派车支援。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边境战斗发生后,我军加强了反坦克武器的研制,永丰厂就担负着这项任务。为了培养战士们的战略意识,了解我军装备性能,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驻训期间王队长曾请厂方为我们展示新产品。厂方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分批为我们作了演示。记得演示的无后坐力炮威力很大,能在150米外将10多厘米厚、呈45度角的钢板瞬间穿透,战友们看了很受鼓舞。
时光荏苒,岁月易逝。35年过去,但在永丰厂驻训的情景至今留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