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先喜,江西横峰青石板桥乡人,1908年出生,在家读过几年私塾,因经济困难,12岁就在家种田。他1925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参与领导了赣东北青板桥(横峰县)起义,1930年到闽北工作。他作战勇敢,有军事才能,他一生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有的是他直接指挥的,有的是参与指挥的。
甘溪战斗是他直接指挥的。当时部队在福建,敌人“清剿”搞得部队很被动,同时敌人天天造谣说中央红军被消灭了,朱德被打死了……为戳穿敌人的谣言,分区委决定打甘溪。因甘溪县里有碉堡等工事比较难攻打,吴先喜采取了诱敌出洞的办法。他将敌人引进埋伏圈,再居高临下两边夹击,只打了个把小时就结束了战斗,全歼敌人一个中队,俘虏敌人七八十人,缴获了几十支步枪和一挺机枪。部队没有一人伤亡。这一仗之后,老百姓知道红军还在,没有被消灭!有一次在光泽火烧关,他先算好什么时间敌人会来,经过哪里,再按计划把部队埋伏好,在山头上准备好许多大石头,用竹子、木头拴住,用绳子绑好,等敌人追来了,他立刻下令砍断绳子,让石头滚下来,压死一百多敌人,不用子弹,就打了个胜仗。
吴先喜还是一名很好的政治工作者,1930年他任闽北独立团政委。一次敌人追击我军分区司令部和分区委领导机关。当部队已越过第二个山头时分区委书记黄道掉队了,吴先喜发现后立即带几个战士回去找。这时追击的敌人已赶到,吴先喜率队勇敢地顶住敌人的冲锋,让黄道安全转移后,他才带队撤退。1935年2月,原闽北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叛变,李叛变后的第二天,就带领敌军一个团追击我分区委、分区司令部领导机关,情况十分危急。吴先喜紧急带领一个营赶到分区委,保护了领导机关。
1935年9月,闽北分区委制定了“向后方挺进,采取内外线作战相结合的原则,并要充分发动群众,坚持游击战”的发展方针。传达完分区委的精神后,吴先喜率闽北独立师4团和我父亲刘文学率领的队伍和地方工作人员向资(溪)光(泽)贵(溪)地区进发。到达资光贵地区后,我父亲率领的部分人员留在当地打游击,而吴先喜率领的4团在这个地区活动一段时间后,离开此地去开辟新的根据地。临走时吴先喜做了许多指示,使留下的部队在坚持斗争中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基本活动地区、游击活动原则以及主要打击对象等重要问题。
1936年春,吴先喜第二次来到资光贵根据地。在这期间,打得比较大的一仗是冷水坑战斗,消灭了部分民团,打击了敌人的反动气焰,鼓舞了游击区广大人民群众和游击队的士气,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较大作用。此仗之后吴先喜再次离开资光贵地区。不久敌人开始“清剿”,我父亲和闽北分区委失去了联系。直到洞宫山会议以后,一天黄道书记在翻阅国民党的报纸时,几个大字赫然跳到他的眼前:刘文学率匪从福建窜入贵溪南乡一带活动。“刘文学还在!”由于长时间得不到资光贵地区活动的消息,闽北分区委曾一度怀疑资光贵游击根据地是否还存在,这实在是意外的惊喜,黄道立即派吴先喜率4纵队到资光贵地区找他们。于是,吴先喜第三次来到资光贵地区。
“你还在!这几个月你钻到哪里去了?要不是国民党帮忙,还以为你到马克思那里报到去了……”吴先喜一连串的询问,流露出战友的亲密。随后,吴先喜告诉刘文学,闽北地区现在划分为四个分区委,资光贵游击根据地被划为抚东分区(亦称第三军分区),他兼抚东分区书记、资光贵中心县委书记、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刘文学为副书记、副政委。
1936年底,吴先喜带领部队到资溪、光泽一带去活动。部队在光泽柴家遭遇敌人3个团,多我十倍的兵力围攻,黑压压一片的敌人以扇形包围过来。吴先喜沉着冷静的指挥部队一边抵抗,一边向白蛇岭撤退。在掩护部队突围时,吴先喜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28岁。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无法抢出吴先喜的遗体,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鲍永泉和4纵队司令员吴德初只得取出他身上的怀表等物件后,指挥部队迅速突出敌人的重围,退到山里。残忍的敌人将吴先喜的头割下,悬挂在光泽城头上“示众”。
一个月后,鲍永泉才找到刘文学,哭着向他汇报了吴先喜牺牲的全过程并交出吴先喜的怀表等遗物。
1937年二三月,刘文学向省委报告了4纵队在柴家遭敌人袭击和吴先喜牺牲的经过,并将他的遗物交给了组织。那块怀表是吴先喜生前特别喜爱的物品,伴随着他度过了多少个战斗的日日夜夜!黄道深知刘文学与吴先喜的深厚感情,就将这块怀表交给刘文学留作纪念。
50多年来,父亲一直珍藏着这块怀表,这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东西,一直随着父亲走完了他的人生。2015年夏天,我们姐妹等家人,带着吴伯伯的这块怀表去了光泽柴家吴伯伯牺牲的地方,为吴伯伯扫墓。然而其物犹存,斯人却已远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