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期●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新四军建军80周年●

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

——军博主题展览参观记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郑蔚


  在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了“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主题展览,充分展示党领导人民军队走过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的伟大成就。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前往参观。他强调: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新的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跨越90多年历程,突出建军政治方略

时间跨度达90多年的这一展览,共有4个展厅,展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照片图表文字1000多幅(件),文物1300多件(套),大型油画等艺术品13件,现役单兵武器装备22件,主战装备模型61件。军博展陈研究部副部长刘中刚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除了有朱德在南昌起义中使用的德国造毛瑟手枪等“镇馆之宝”外,还有一批文物首次对外展出,非常值得一看。

展览主体内容以时间为脉络,设置“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成长”“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保卫人民民主政权和建设合成军队”“开创军队建设新局面”“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阔步前行”8个部分。重点景观展项分别为:井冈山会师、论持久战、攻克锦州、开国大典、上甘岭战役、进驻香港澳门、古田全军政工会议、习主席给新调整组建部队授予的军旗等12处。

刘中刚介绍说,重点景观设置的主要依据,是这一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如,井冈山会师,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重要标志。而在2014年金秋,习近平主席亲自决策和领导召开的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对强军兴军作出了新的“政治擘画”,明确提出“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开启了新形势下政治建军的时代篇章。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建军方略,梦想可期,强军必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力告诉记者,这一展览与以往的建军纪念展览相比较还是有所创新的。过去的建军展览一般都是从1927年南昌起义我军诞生讲起,而这一展览是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对人民武装的探索说起的,时间跨度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后。展览中有一份1927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的会议记录复制件,说的正是血的教训让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创建人民自己的军队,才能真正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重任,才能彻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中国共产党是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政治目标才创建了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人民军队就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人民军队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展览中对三湾改编、1929年12月召开的古田会议和2014年习近平主席亲自领导召开的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都作了重点展示,就是体现了这一构想。

两枚印章,道出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情怀

“在土地革命战争中诞生成长”这一部分中,有一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革命军事委员会”钢印。该印直径9.5厘米,最外层的上半圆刻着略小一点的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字的两端各是一枚五角星,下半圆刻着“革命军事委员会”7个大字;内层核心的图案是地球上镶嵌着镰刀和斧头;中间一层是打着结的麦穗环绕着的地球,正中间高悬着一颗五角星。整个图案标示着:中革军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是全国红军最高指挥机关。

国防大学教授卢勇告诉记者,中革军委成立的背景是,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根据大会的决议及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命令,中革军委正式成立,朱德等15人为委员,朱德为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为副主席。
卢勇说,从这一枚印章,就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人是多么有政治理想和抱负的一代人。当时,党的领导层里有很多是出国留学的“海归”,即使没有留过洋也在当年的大城市北、上、广生活工作过,而1931年江西大山里的瑞金,可说是穷乡僻壤。老一辈共产党人虽然身处荒山野岭,仍坚信一定能建立人民的共和国。这眼光、胸怀、志向和信念,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他说,负责保管印章的军委总司令部作战局的同志们视印章为生命,在长征途中,他们始终把印章贴在自己的胸口上,用生命护卫着它。直到全国解放,将它带进了北京城。1959年,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筹建时,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批准,将此中革军委之印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

还有一枚不起眼的印章,同样见证了一段悲壮的历史、一份伟大的情怀,那是革命先烈杨靖宇使用的印章。

杨靖宇,原名叫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他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27年4月,他参与领导确山农民起义,当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十多年前,记者曾采访他的孙子马继民。他告诉记者,1932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决定派马尚德到南满地区工作。临行前,交通员到哈尔滨老站为马尚德送行,等开车的铃声响了,交通员把一个手绢包着的一枚图章塞到他手里,告诉他,图章上刻的名字就是他今后的化名。车开了,马尚德打开手绢包一看,上面刻着“杨靖宇”三个字。于是就有了东北抗联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这枚印章,是一枚铜质狮钮小方印,边长1.5厘米,高3厘米。下部为正方形印台,上部为一个造型生动的圆雕狮子钮,底部印面为阳刻,有较宽的边缘,刻有“杨靖宇印”四个隶书字。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领导抗联在林海雪原里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取得重大战果。1938年秋,日伪军加紧实施疯狂的“大讨伐”,东北抗日联军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和危险。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身边仅剩的两名警卫战士去找食物遇害。杨靖宇饥寒疲惫,又独自一人与敌周旋5天,后因汉奸告发,23日在濛江县三道崴子遭敌层层包围。杨靖宇誓死不降,手持双枪击敌,终壮烈牺牲,年仅35岁。凶残的日军割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发现肠胃里竟没有一粒粮食,全是树皮、枯草和棉絮,大为震惊。

直到全国解放,杨靖宇的女儿才知道父亲马尚德就是抗联英雄“杨靖宇”。刘中刚告诉记者,1967年,吉林通化兴华镇农民柳明章在大荒沟铲地时,偶然捡到了被日军丢弃的杨靖宇印章,把它交给了当地公安部门,这才被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

真实的感人细节,展示宏大的历史选择

 “深刻地挖掘了我军的革命精神内涵,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到最新的‘载人航天精神’,总共归纳、展示了12块革命精神展板,这在大型展览中还是首次。”陈力说。

本次展览不仅在全面展示中突出重点,而且在每个历史时期都讲述了几个感人的故事,用真实的人物细节来诠释当年的历史走向,令人信服。
同样是展出抗日战争中我军使用的迫击炮,选用哪一门迫击炮来展出最有说服力?展方最后决定选用1939年11月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黄土岭围歼战中使用过的那门迫击炮。陈力告诉记者,当时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团团长陈正湘发现远处山包上有个院子,里面有穿黄呢军官服、挎战刀的日军军官出入,他就叫来了迫击炮。当时他们只有4发迫击炮弹,按射击规程,4发一组:第一炮测距,第二炮远些,第三炮近些,第四炮直接命中,结果就是这第四发打在院子中央,把坐在院子里太师椅上的日军独立第二混成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打死了。陈正湘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打死的具体是谁,还是延安方面看到日军报道“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才知道晋察冀部队4发炮弹打死了一个日军中将。

在“抗美援朝”部分,志愿军战士胡修道的勋章和缴获的南朝鲜军队的“白虎团”团旗,引起了很多观众的注意。

1952年11月,胡修道刚到上甘岭时,还是个19岁的新兵。从没打过仗的他一开始自然也很紧张,班长就鼓励他:不用怕,只要对敌人打过一枪,就可以算老兵了。他和班长等3人坚守上甘岭的一个高地,战斗越打越激烈,最后班长去支援别的阵地了,只留他一个人坚守高地,却越打越勇,先后打退了敌军40余次进攻,毙敌200多人,守住了阵地,因此获得了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颁发的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而缴获南朝鲜军“白虎团”虎头旗的,是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第609团副排长杨育才率领的侦察班。这面虎头旗是南朝鲜总统李承晚亲自授予该团的“优胜”旗。1953年7月,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金城战役,杨育才受命化装成南朝鲜军,深入敌后,以配合主力歼灭当面之敌——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接受任务后,他们侦察班战士化装为南朝鲜军士兵,一位朝鲜族同志化装为南朝鲜军小队长,杨育才化装成美军顾问。潜入敌后,杨育才他们仅用了14分钟就消灭了南朝鲜军首都师团部,共俘16人,其中军官8人,毙伤54人,击毁汽车40辆,还缴获了这面“白虎团”旗,我方无一伤亡。

不仅保家卫国,还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

国防大学教授卢勇说,在展览中,参观者尤其是男性,一般比较关注武器,而文书档案恰恰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这次精心选出的文书的档案,都证明了我人民军队不仅是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而且是保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在“抗美援朝”部分,展出了1950年10月1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致信毛泽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信件。金日成的信是这么开头的:“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您对于为自己祖国独立解放而斗争的朝鲜人民深切关心,百方援助,我们谨代表朝鲜劳动党,衷心感谢……”

边上是10月8日毛泽东给金日成的复电,告知中国决定出兵:“根据目前形势我们决定派遣志愿军到朝鲜境内帮助你们反对侵略者……”

在另一个展区,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我军一位英雄的事迹感人肺腑。他是年仅21岁的罗光燮。1962年11月8日,他所在的工兵排接到了为出击部队清除前进方向印军雷区的任务。但印军据点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所,用炮火严密封锁我军攻击的道路,我军的2名工兵还未闯入雷区就牺牲了。眼看我出击部队将面临重大伤亡,罗光燮抓起爆破筒闯入了雷区,一颗埋在积雪下的地雷炸断了他的左腿,他立即昏了过去。片刻,响成一片的枪炮声又将他惊醒,他发现爆破筒已经震到山谷中去了,失去排雷工具又站不起来的他,不顾一切地向雷区滚去。又一颗地雷炸掉了他的左臂,但他没有停下来,继续向前滚去,终于用生命为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今天,他给我们后人留下来的,就是那几面当时排雷用的指示旗。指示旗前,陈列着我军歼敌后缴获的印军掷弹筒和手枪。

2008年12月26日下午,我国海军三艘舰艇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次担当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反海盗护航的使命。2009年4月15日,第一批护航编队向第二批护航编队交接了护航任务。两位编队司令签署的《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行动交接书》,如今静静地翻开在军博展柜里,让人们联想起亚丁湾汹涌的波涛。
中国军博展陈研究部研究员许华告诉记者,从2008年至今,我国海军已累计派出26批编队、83艘次舰艇、22000余人次的官兵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累计安全护送中外船舶约6400艘,先后解救、接护和救助遇险中外船舶60余艘,查证驱离疑似海盗船只约3000艘,在2015年还出色完成了也门撤侨任务,安全撤离了621名中国公民和276名外国公民。

首次展出的文物中,还有一顶联合国维和部队使用的蓝盔,在蓝盔的前面,放着两块炮弹的弹片。文物说明写的是:2016年中国赴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牺牲的李磊烈士遇袭时佩戴的头盔,和从他身体中取出的弹片,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授予李磊烈士达格·哈马舍尔德勋章和其给家人的慰问信。

27年来,中国累计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3万名维和军人,为此共有杜照宇、李磊、申亮亮、杨树朋等16名维和军人牺牲。目前,还有2800名中国维和军人在马里、刚果(金)等地勇敢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陈力强调说,这充分证明,中国是“爱和平、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军队是和平、文明和威武之师,是维护世界和平不可缺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