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期●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暨新四军建军80周年●

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

作者:韩文宁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获胜,一时扬名。但多数人鲜有知晓,从战略的角度和内长城线攻防战而观,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115师为配合平型关主战场的侧后伏击战。人们常常误将两者混为一谈,或者只知平型关大捷,不知有平型关战役。

发生在1937年9月的平型关战役,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后两党军队第一次配合作战。当八路军115师于平型关对日军进行伏击时,国民党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等部已在这一线正面截击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主力部队,其后与敌持续激战,直至10月2日方才撤离阵地。

改编未绪即出征
  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7年8月22日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按照全国统一战斗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

为解救华北危局,八路军不待改编就绪,即在朱德、彭德怀率领下开赴华北前线。9月5日,周恩来、彭德怀等一行抵达太原,于7日前往太和岭口会晤阎锡山,就一系列具体问题进行磋商,基本达成一致。

此时,中日军队正在山西天镇、阳高交战,绥远空虚,局势甚危。

毛泽东于9月17日向八路军发出指示,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到在华北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为此,取消我军原来集中配置在恒山山脉地区创建游击根据地的计划,而将三个师分散于山西四角。这样的布局,对敌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形成包夹之势,对八路军保持战略上的主动灵活,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粉碎日军进攻,以及独立自主进行山地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华北危急烽火燃

进入9月,第二战区(山西、察哈尔、绥远三省)军事局势急剧恶化,日军兵分三路,长驱直入,在华北展开全面进攻,一路沿津浦铁路南下,直逼山东;一路沿平汉铁路南进,直指中原;一路沿平绥铁路西进,直攻山西。

为了应对日军攻势,第二战区于9月初制定了平型关作战计划,根据敌情判断,敌攻我晋北有如下两途:一是以一部兵力由蔚县向灵广行佯攻,以主力沿平绥路西进夺取大同,以切断我晋绥之联络线;二是以一部兵力向天镇行牵制攻击,以主力向广灵进攻,截断我雁门后路。为此,我军应在相应地区配备强有力之部队,以阻击日军,阻止其前进。第18集团军到达后,应进出灵丘、蔚县附近,威胁敌之侧背,以使进攻之敌不敢孤军深入,在敌我决战时期,该军应向敌侧背实行猛扑,以期我军确获战捷。

其后,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以及两路分进合击的战术,阎锡山又调整部署,决定以内长城线为依托,在平型关—雁门关、神池一线组织防御,凭借长城之险,阻击日军进入山西腹地。他将内长城防线分为左右两个地区,杨爱源所部第6集团军担任右翼北楼口至平型关一线的防御;傅作义所部第7集团军担任左翼北楼口以西至神池沿线防御。并决定集中四个师和两个旅的兵力,歼灭平型关来犯之敌。

9月中旬末,阎锡山在岭口召集军长以上人员军事会议,提出把日军放进平型关以内进行围歼的计划。他将这称之为“口袋阵”,试图把板垣部队“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实际担任平型关方面作战指挥全责的副总司令孙楚误判,认为雁门山之线才是主战场,而平型关只是支战场,遂擅自变更部署,以多数兵力布防恒山、雁门山之线。

然而,板垣偏偏选择了从蔚县至广灵,再直驱平型关的路线。由于疏于防守,兵力不足,致使日军从平型关右侧绕袭成功,我军只能退守平型关。

按国民党军队的划分,八路军隶属于阎锡山的第二战区。为了阻止日军突破平型关防线,阎锡山致电朱德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随后,八路军总部命令林彪、聂荣臻之第115师进至平型关待命,时刻准备投入战斗。

至20日,板垣第5师团主力已占领晋东北的广灵、浑源和灵丘,逼近平型关;察哈尔派遣兵团亦进逼晋北雁门关,两部形成合围之势。次日,日军第21旅团三个大队加一个野炮兵大队,从灵丘经大营镇大道,直扑平型关。粟饭原秀率领的步兵第21联队,则从浑源出发,企图攻击平型关右侧后。孟宪吉独立第8旅于19日奉命前往平型关驰援,21日抢占平型关前方既设阵地,并在阵前的白崖台、寨沟、关沟各要点赶筑工事。部署刚定,日军先头部队便于当日午夜杀到平型关下,开始发动第一次进攻。

22日晨,日军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指挥步炮兵5000人,分别向平型关关口、东跑池以南长城、杏洼梁隘口等第73师197旅及独立第8旅守军阵地发起猛攻,双方展开激战。同时,日军第21联队主力步炮兵2000余人向平型关要隘团城口第84师守军阵地攻击,中国军队奋力抵抗。夜间,日军复以大部兵力猛袭我东跑池南北两侧高地,在山西境内内长城一带平型关战役正式展开。

23日,阎锡山电朱德,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并急调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率领预备军加入平型关战场,与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共同指挥平型关作战。

当日,日军再次向平型关、团城口进攻,第二战区守军73师、84师和独立第8旅与敌展开血战,双方伤亡惨重。阎锡山令金宪章新编第2师、郭宗汾71师、傅作义35军向前线开进,令八路军115师自阵地右翼向北攻击平型关敌军侧背。

中日交锋平型关

平型关,作为晋东北的一个咽喉要道和著名要塞,也是通向省会太原的门户。它坐落在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的瓶形岭上,古称“瓶形关”。关前,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狭窄沟道。

阎锡山准备将板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放进平型关内加以围歼。但他深知晋绥军虽勇,但武器陈旧,战力不强,恐难御敌;部分中央军属于“客军”,难以调动。非常时刻,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赶到,于是要求其迅速加入对日作战。

八路军总部领导审时度势,深知平型关战役对于整个华北战局举足轻重。打赢此役,足以震慑日军的骄狂气焰。经过周密探讨,双方决定在平型关至雁门关、神池内长城组织防御,重点放在平型关。待敌人进攻时,晋军从正面出击,八路军则从侧面击之,共同消灭来犯之敌。

9月23日,朱德在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总部召开会议,随后电令115师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

随后,115师召开了全师连以上干部战斗动员大会。林彪介绍了敌情,分析了首次与日军作战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提出了应变办法。聂荣臻作政治报告:这次战斗是八路军出师以来的第一仗,务必打好打胜,要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以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接着林彪宣布了作战部署: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采用拦头断尾、中间突击、分割歼敌的战术,给敌人以猛烈打击。部队摆成一个蛇阵,以343旅两个团为主攻:左面“蛇头”位置是杨得志、陈正湘率领的685团,隐蔽在白崖台以西地区,消灭关沟-老爷庙之敌;后者右面“蛇腰”位置是李天佑、杨勇率领的686团,埋伏在白崖台以东公路左侧,消灭蔡家峪—老爷庙之敌。位于“蛇尾”的是徐海东率领的344旅687团,奉命穿过乔沟,占领东河南镇以北高地,以便切断敌人后路。杨成武的独立团和刘云彪的骑兵营分别向平型关东北和东边开进,执行打援任务,截断敌人交通线,配合主力作战。

24日晚,林彪和聂荣臻向各旅、团下达了出击命令。午夜,部队冒雨行进,进入白崖台预设阵地埋伏。

25日拂晓,天色微亮,林彪在指挥所前,双手举着望远镜不停地观察着。7时许,日军进入伏击区。在地势险要的乔沟一带行军,居然没有派前哨侦察兵,如入无人之境。但日军绝没料到,他们已钻进八路军的口袋阵中,这里将是葬身之地。

当敌人大部进入伏击圈时,杨得志的685团率先打响第一枪,接着所有的兵器一起开火,向拥挤在沟里的日军发起猛攻。

在经历了最初的慌乱之后,日军利用汽车和沟沟坎坎做掩护,就地负隅顽抗。他们很快发现,我军没有在战场的制高点老爷庙设伏。其实,并非115师没有考虑到,只是若在此预伏部队,敌军进入设防地域时,能观察到这里的一举一动,容易暴露目标。日军便迅速派人占领,给我军造成不小伤亡。

这场战斗,李天佑、杨勇的686团打得最为艰苦,副团长杨勇主动带上3营争夺老爷庙。冲上公路后,3营的9连和10连伤亡很大,9连干部全部牺牲,杨勇和3营长也身负重伤,但战士们依然勇敢地与敌人拼杀。

八路军武器差,射程短,当实力不济时,拼命往往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是血战,是意志的搏斗,亦是毅力的考验。在占领老爷庙后,居高临下进行攻击,打得沟里的鬼子无处藏身。

经过约6个小时的激战,至13时许战斗结束。平型关大捷,八路军115师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血染疆场战役终
  八路军平型关伏击成功的同时,傅作义、杨爱源等部加紧收缩围攻团城口敌军21旅团主力。日军第5师团长板垣急令42联队、21联队向平型关增援。由于中国军队集中优势兵力,激战至晚,将包围圈逐渐缩小。

27日,日军在茹越口之地增兵3000人,以加强攻势,一部攻击应县内长城小石口,另有2000余人向朔县进攻。

28日,平型关再度激战,各阵地守军出击,夺回山头、村庄数个,歼敌近千。第72师434团因突入太深被敌包围,除数十人突围外,团长以下千余人阵亡。同日,茹越口之敌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5旅团发起猛攻,以策应平型关方向的第5师团。

茹越口亦为内长城防线的交通要冲,守军兵力单薄,仅有第34军梁鉴堂第203旅防守。该旅227团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但日军未有进展。翌日,日军再度强攻,激战至午,防线终被突破,旅长梁鉴堂率余部退守繁城以北铁角岭继续抵抗。日军尾随而至,重兵猛攻,梁鉴堂身先士卒,在前沿阵地督率余部与敌鏖战,不幸中弹,壮烈殉国,旅长以下官兵1400人血洒疆场,阵地失守。

29日上午,阎锡山赶赴平型关前线视察战况。平型关、东跑池、团城口守军继续与敌激战,日军虽不断增兵,但始终未能突破守军防线。而突破铁角岭守军阵地的日军继续南下,当晚占领繁峙县城。

深夜,阎锡山召集前线高级将领开会,商讨对策。

此时的阎锡山,缺乏决战的信心,深恐通往五台的退路被截,遂决定从平型关全线撤退,同时亦放弃雁门山阵地。他于30日上午正式下令平型关全线撤退,雁门关方面撤退令则由行营参谋长朱绶光下达。从10月1日起,第二战区平型关全线守军分批撤退,2日完毕。抗战之初在山西境内进行的平型关战役,至此告一段落。

平型关战役自9月22日持续到9月30日,而从9月3日制订作战计划到10月2日全线撤退,则历时一个月。正面防守的国民党军队投入兵力近10万人,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顽强抗击,始终没有溃退,予敌重创的同时,自己也伤亡惨重。

平型关战役,八路军115师虽然没有进入正面战场,但利用山地战与近战之特长,首战即胜,切断了日军补给线,迟滞了其向山西腹地的进攻态势,挫其锐气,有力地支持了平型关正面战场,意义不凡!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给锐气正盛的日军以迎头痛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队抗战的士气,提高了八路军声威,并对其重要作用别有新识。若用三句话表述平型关大捷,就是:“给日军一个打击,给友军一个配合,给国人一个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