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景秀丽的崇明岛中北部有个东平镇,该镇是由原来的东风、长江、前进、前哨4个市属国营农场组建而成,总面积近120平方公里。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这里原是潮来一片汪洋、潮去一片芦苇的荒滩。当年围垦人积极响应党的“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发扬不怕艰苦、不畏牺牲的精神,在冰天雪地里挑堤筑岸、在狂风恶浪中围海造田,终于使盐碱地长出了水稻,让寸草不生的铁板沙开出红花。以后又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东平建镇后,镇党政领导带领东平人为建设世界级生态岛做出了新贡献。他们从崇明东部前哨社区开始,一直到中部的国家4A级旅游景点森林公园旁东风社区,百里长北沿公路两旁种上了5~10米宽的梅花林带。每当寒冬腊月时节,那百里梅林中傲雪怒放的蜡梅,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给人鼓舞与力量。
勤劳勇敢的东平人,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传承发扬老一辈围垦精神,他们不仅先后获得上海市文明镇、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镇等荣誉称号,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模范人物。东平镇公厕保洁员张永兴,就是其中的一员。
张永兴1974年响应党的号召,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工作。1980年3月按政策回沪后,他被分到长江农场工作。长江场部中心区域及周边地区有17个公厕,保洁工作量大,且又脏又累,谁都不愿意干。共产党员张永兴知道后,便主动向领导请战:“既然别人不愿干,那就让我来吧。”从那以后,他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每天早上五点钟上班,骑着那辆“老坦克”,后座上绑着抹布、扫帚和拖把,来回奔波在17个公厕之间,一干就是30多年,从一个30岁小伙子如今成了年逾六旬的“小老头”。
17个公厕每打扫一遍就需要骑车10公里,花费时间四个半小时。张永兴每天坚持对中心区域公厕保洁两次、外围公厕保洁一次,即便是大年初一,也从未间断。冬天遇到下雪路面滑自行车骑不了,他便提早出门,推着自行车拉着工具艰难步行。等到把每个公厕保洁完毕,下班时天早已黑了。他说:“再冷的天我也不能退缩,因为这是我的工作。”夏天遇到高温酷暑,公厕里空气闷热,让人无法忍受,可他满头大汗、戴着口罩,总是默默无闻地埋头认真打扫。有一天,在镇中心旁的公厕里有人醉酒呕吐一地,散发着令人恶心的气味。此时正是中午休息时间,张永兴得知后立即赶到厕所,一声不响把地面呕吐物清扫干净,丝毫没有怨言。
这些年来,张永兴除家中有要事外从未休息过,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有人曾帮他算了一笔账,他在这30多年间,总共放弃休息1963天,也就是他比别人多干了五年多的活,可他却没向单位要过一分钱的加班费。
随着公共环境要求的提高,东平镇实现了公厕标准化。张永兴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每天主动提早一小时上班,晚一小时下班,把每个公厕的门窗、墙壁、隔离板、地面、便器、洗手台及标牌灯具等一一进行保洁,做到无积水、积灰和杂物。为了节约公共资源和减少费用,他不仅把坏了的扫帚进行拆并重新整修成新扫帚,使每年的工具开支只占单位预算的30%;还开动脑筋对公厕夜间自动抽水装置进行改造,一年就可节水300吨。他合理配比除污垢原料,自制价廉物美的“去污剂”,一年就节约开支7500元左右。
由于长年累月不停地紧张工作,再加上在云南时落下的病根,张永兴生病了。他的胃经常出血,是严重的慢性胃炎。医院连病危通知书都发了,他只好住院治疗。可等病情稍微有好转,他便又出现在工作岗位上。有人曾问他,面对这又脏又累的工作,有没有想过放弃?他微笑着说:“我从来没想过放弃,因为我是一名党员,组织安排给我的工作,就一定要做好,我一天不去工作,厕所就没人打理,那么脏,看着心里难受。”现在张永兴还带上了徒弟,他要把公厕保洁的经验传给下一代。
张永兴坚持几十年公厕保洁工作,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先进事迹在崇明岛传为佳话。因此,他被评为2013年度“最美崇明人”,2015年又荣获了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