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期●学习与思考●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保证

作者:刘 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落实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部署,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醒和自觉的行动,是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地位和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有正确的把握,对发展文化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有主动的担当,以及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对世界各种文化的判断与吸收,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汲取,对当代文化的定位与创建,也就是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超越。文化自信,则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学说以及优秀文化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崇、信任和珍惜,对当代核心价值体系的威望与魅力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尊奉、坚守和虔诚,也就是对自身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我们党既是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政党,也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政党。这种自觉与自信突出表现在我们党站在全球化的宏观时代大背景中,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独特价值与巨大贡献。

文化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格局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中国软实力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力、独立自主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也包括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通过我们文化的传播和辐射来形成,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来催生。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理论和实践要求。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实践中尤其成为我们“短板”的,恰恰是我们缺乏从大处着眼,从细微之处入手,用具体生动的故事彰显中国文化理念与文化力量的微观实践,也就是缺乏细节上的谋划与生动,以及缺乏深层次的文化挖掘。比如,对于姚明,我们更多地谈论的是他在NBA球场上的成功,实际上更值得我们挖掘的则是“姚明现象”对于树立现代中国人的优秀形象的文化贡献与价值,这才是“姚明现象”的深层次意义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因为在姚明身上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作风,以及为人随和、与人为善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恰恰是中华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果我们的每一部电影和电视剧,每一个电视节目和文化艺术创造都能润物无声地彰显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如果我们的每一个企业、每一项国际合作、每一次文化交流都能具体真实地展示出中国的优秀形象,那么我们将会让世界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力量。

首先,要有讲故事的能力。实际上,我们并不缺乏讲述“中国故事”的各种题材。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铸就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社会主义中国半个多世纪的激流勇进,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这为我们的文化发展和走出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资源,对于“走出去”的文化产品而言,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和源泉。关键是今天我们怎样才能将这些宝贵的财富转化为文化较量中的主动位势,转化为软实力竞争中的现实优势?这就要努力提高我们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也就是要通过生动鲜活的人们“生活世界”的语言去诠释和传播中华文化所承载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髓,尤其要运用国际化的语言表达中国元素,并借中国元素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进入“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当代教育传播的最高境界。

其次,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应该看到,中国元素已是当下世界文化的热门词语和概念。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加,不少国外影片也纷纷把中国元素作为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元素难道仅仅是几抹中国红、几笔中国字或几套中国旗袍所能代表和表达的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中国元素应该体现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而我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生生不息的精神根基。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罗素曾这样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崇尚正义、注重民本等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也滋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华文化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就要在我们所制造和创作生产的文化产品中充分体现这一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所蕴含和承载的价值理念。

再次,要研究不同交流对象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文化贸易也是一种国际传播,文化交流也是一种公共外交。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能够以无心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它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走出去”,是为了让消费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的外国民众把目光投向中国、关注中国、了解中国、感受中国,并能逐步地接触中国,甚至走进中国、喜爱中国、拥抱中国。这就要研究不同交流对象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使用对方容易且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形式,突出民间特色,展示民间文化风采,从而真正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各种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不仅仅是“秀”给外国人看,更重要的是走进外国民众的“心坎”里,进而对人类的文化精神有所贡献。而这正是我们党今天倡导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初衷和最终价值诉求。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