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期●散文●

把歌声带到韩国

作者:刘建风

 

2012年7月,为庆祝中韩建交20周年,我应邀去韩国,参加第七届国际中老年艺术节。两国的中老年朋友,以艺术为媒,进行文化交流和参观访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登陆仁川港
  这次由中国合唱艺术研究会、中国民族舞蹈研究会、韩国仁川富光老人大学、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旅游专业委员会和国际模特艺术发展协会北京夕阳秀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夕阳秀”走进韩国暨第七届国际中老年艺术节在韩国的首都首尔举行。我随同参加艺术节的歌舞团,踏上了难忘的韩国之旅。在暮色中,我们登上海轮迎着风浪驶向韩国。为了搞好这次交流演出,各团的主要演员翌日清晨就集中在三层甲板上排练节目。后来,因风浪太大,就改在二层大厅。虽是在海上,但大家都很投入。一些不当班的海员,闻声赶来欣赏着“免费”的歌舞节目。欢乐的歌舞和音乐声飘荡在茫茫大海上……
  第二天上午9时,海轮缓缓驶抵韩国第二大港——仁川。仁川,这个熟悉的名字,勾起了我的回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打到了釜山、大邱一带,这时美国纠集了其他15个国家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凭借其海空优势,在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后路,突破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我国的门口。为了保卫新中国,保卫家乡,中国人民组织了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经近三年的苦战,终于迫使美帝国主义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我作为当年一名志愿军战士,对这一段历史记忆犹新。今天踏上仁川这块土地,心中仍然充满着激情。
  60多年过去了。今天仁川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时尚的海港城市,早已看不到战争的痕迹了。
  多彩的文艺交流
  中韩20多个艺术团在首尔演出,各自展示了自己精心创作编排的节目。
  韩国艺术家合唱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吐字清晰、音色甜美、韵味十足;她们的传统舞蹈——长鼓舞更是跳得优美俊秀、飘逸洒脱,令人赏心悦目,显示了朝鲜民族能歌善舞的传统。
  中国艺术家演出的合唱《向往西藏》、双人舞《梁祝》、现代拉丁舞组合和模特服饰表演,也都赢得全场的热烈掌声。
  我演唱的是韩国民歌《庆丰收》,受到全场中韩观众的热烈欢迎。歌的内容是表现农民在大丰收后的喜悦心情,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到打谷场上,围成圈,打着长鼓,耸动肩膀,唱啊、跳啊!歌曲欢快、风趣。我在去韩国前抓紧排练,反复练唱,有信心要在韩国观众面前唱好这首歌。由于我是用韩语演唱的,更引起韩国观众的共鸣和热烈反响,也得到组委会和中韩评委们的充分肯定,评选结果——荣获金奖。
  参观“三八线”
  在文艺交流的同时,艺术节组委会组织我们去距首尔80公里的“三八线”参观。
  当车进入军事分界区的关卡时,有两名韩国军人上车很礼貌地对我们的护照逐一检查后放行。我们看到岗哨外有一个美国哨兵,同车的同志开玩笑地说:“老刘,这个美国兵朝你笑呢,好像认识你呀!”我回他一句:“我不但认识他,当年我在志愿军文工团,带一个演出组,到美军战俘营演出时,还认识他爷爷呐!”话音刚落,引起了车上人的一片哄笑。
  车小心地向前行驶,路边的杂树草丛中时隐时现雷区的警示牌,似乎在提醒人们:战争并没有远去。
  车拐下一个坡,停在“三八线”临津阁“自由桥”旁。所谓的“自由桥”,是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双方在这里遣返战俘的地方。这座桥宽约6米,长100多米,全是粗实原木构成。桥的北端,已被封住,栅门上密密麻麻地贴满各种颜色表达思念、哀悼、盼望归来的纸幡条幅和各种各样图案、彩旗,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墙,在它的后面是高耸的铁丝网,网向东西两边延伸。朝鲜本是一个统一的民族,但战争人为地把它分成两个国家,不仅夺去了千万人的生命,而且使多少个家庭破碎,亲人离散,至今不能相聚,只有在这里呼唤着、寄托着他们的思念。
  在另一处临近“三八线”的高地上,还架设了十多台望远镜,供来访者观看北方,我借此看到了北方的山川和村落,据说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上甘岭。睹物思情,让我回忆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永远唱颂歌
  我作为一个离休多年的新四军老战士,还能在舞台上讴歌祖国的繁荣,讴歌人民的幸福,而今又把歌声带到国际舞台上,并捧回一个金奖,不由深深地感到,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上海市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的荣誉。
  在战争年代,部队行军打仗走到哪,作为部队的文艺工作者,我的歌声就唱到哪。今天仍然如此,不管在街道、社区、居委会,在山区农家乐的小院中,我都会尽情歌唱。去年我去澳大利亚,在悉尼领事馆游船的酒会上,在华人的聚会上,我都用我的歌声把彼此的心连接在一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我的离休生活中,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快乐、自信、身心健康。我的歌声快乐了大家,也快乐了我自己。我愿所有的老同志都能放声高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