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青烈士百年祭
(一)
江上青1911年4月10日出生于扬州江都县仙女镇, 父亲为其取名江世侯, 后改名江上青, 取自唐诗“江上数峰青”句, 希望在文学艺术上有所造诣, 然而灾难深重的黑暗社会“点燃起斗争的火炬” ,引导江上青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8年,江上青入扬州第九小学读书,后考入扬州代用商业学校,1927年毕业后又考入南通中学高中部。在此期间, 他结识了顾民元和其姨兄刘瑞龙(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革命遭受严重挫折,但他们在白色恐怖下积极参加反对列强和军阀的学生运动。11月,江上青秘密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2月,江上青在家中被捕,其父聘请名律师为其辩护,法院以“年幼无知” 为由,关押半年后予以释放。
出狱后,江上青追求革命的意志更加坚定。1929年秋,他考上了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他的团组织关系由扬州秘密转到上艺,并转为共产党员,以后担任上艺党支部书记。在上艺读书期间,他和进步同学经常上街秘密贴标语或散传单,发动同学上街游行示威,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他还结识了“左联” 作家郁达夫、蒋光慈、阳汉笙。在他们的影响下,江上青创作了新诗《新世界的贺仪》、《十月底旗帜》等,表达了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彻底推翻旧世界的决心。1929年冬,江上青去北四川路粤商大酒楼参加江苏省委召开的会议时又一次被捕,关押在上海提篮桥西牢。敌人对江上青滥施酷刑,甚至在杀害革命同志时押着陪绑,企图吓倒他。后因证据不足,反动当局只好判他一年苦役,押送苏州。在被关押期间,他先后写下了《心脏的拥抱》、《冷漠的世界》、《饿是武器》、《缝衣人》、《我重新来到了这里》等诗篇,表现了共产党员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一年后获释,即回到扬州。
1931年8月,江上青受党组织派遣, 到上海暨南大学社会学系读书。“九·一八” 事变后, 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写下了《前进曲》、《旋风》等诗。1932年2月,他重新回到扬州,与一批进步青年创办《新世纪周刋》,以推动扬州的学生运动。他陆续在周刊上发表文章,评点世事。后又应聘到仪征十二圩中学、东海民众教育馆和扬州平民中学任教。1936年秋,江上青和顾民元等创办《写作与阅读》,编辑部设在平民中学,江上青担任编辑和发行人,并以多个笔名发表文章,宣传抗日救亡和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思想,《卢沟晓月》就是此时的代表作。
(二)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一天,在瘦西湖上,一条游船在漂荡,江上青和陈素、韩北屏等坐在船上,他们在商量筹备抗日救亡组织之事;紧接着又在扬州正谊中学开会,提出了成立抗日救亡协会筹委会。会后,江上青设法和郭沫若、夏衍、钱俊瑞等组织的“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取得联系并得到支持,在扬州成立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江上青被选为常务理事,和陈素一起创办《抗敌》周刊,宣传抗战到底、抗战必胜的思想。
日军占领上海后,继续西侵,形势日趋严峻。为西进宣传抗战救亡,江上青参与组织了“江都县文化界救亡协会流动宣传团”,有18人。1937年11月21日晚在钞关集合,22日出发,行至仪征,江上青在仪征十二圩中学教书时的一些学生也参加进来。到了六合,便开始张贴宣传画和标语,教唱歌曲,演出《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鼓舞抗日救亡的街头剧。进入安徽前,团员人数已达27人。到达和县,惊闻日军在南京大屠杀,大家义愤填膺。一路上,江上青和其他团员多次在街头,慷慨陈词,控诉日军罪行,声泪俱下,听众极受感动。进入合肥后,组织了歌咏队,教唱救亡歌曲,赶排了《我们的故乡》,首场演出颇受欢迎。离开合肥那一天,天空飞起鹅毛大雪。到达舒城县桃溪镇,在漂白竹布上画了“日寇在金山嘴登陆后的暴行”连环画,大家在画前唱救亡歌曲,排演话剧《烙痕》、《秋阳》。
1938年2月,“江文团”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安徽省政府临时所在地六安。至此,团员增加到30人。他们一连好几天在孔庙台上演抗战话剧,一时轰动全城。每次演出时,孔庙台上前后左右都挤满了人。开演前,照例由陈素、江上青等轮流向观众介绍剧情。最受欢迎的剧目有《傀儡皇帝》、《贾二爷》、《放下你的鞭子》等,台下时常响起愤怒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在此期间,江上青受委托写了“江文团”团歌:“我们爬过一重山,又是一重山,越过一条河,又是一条河。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乡村,我们踏着坚实的步伐,唱着救亡的歌。我们是铁的队伍,是热情的一伙。要举起抗战的旗帜,要掀起抗战的巨波,要燃起抗战的烽火。我们不畏风霜,不怕艰苦,要振起精神,喊破喉管,让大家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铁蹄踏破和平的梦,伤心东望可奈何!可奈何!只有宣传、组织、训练、武装了群众,才能重整山河。”这首团歌,一时风行江淮地区。
为进一步开展好救亡宣传工作,中共安徽省工委决定,报中共中央长江局批准,“江文团”集体参加了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桂系)政治部“救亡工作团策动第二组”,江上青被推为副组长,先后到颍上、固始、商城、浠水等地开展工作。1938年秋,“二组”大部分同志被分配到第十一集团军的三个师做政治工作,江上青等同志被分配到省动员委员会工作,并到大别山区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三)
1938年10月,国民党当局委任原六安县长盛子瑾担任安徽省第六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盛是投靠国民党军统上台的,与控制安徽省军政当局的桂系有矛盾。他从六安只带了100多人的自卫队,深感势单力薄,因此,请求省动委派遣青年骨干随他赴任。应盛子瑾的请求,省工委负责人张劲夫派江上青率部分进步青年到盛部工作,并将其中的共产党员7人秘密组成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特支的任务是团结盛子瑾,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创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江上青等随盛子瑾来到皖东北,开始被任命为专员公署民运科长,后又担任秘书,兼任游击司令部和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主任。为了加强舆论宣传,壮大抗日救国阵营, 江上青取得盛子瑾同意, 创办了《皖东北日报》, 对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1938年11月底,第六专署移驻管镇,江上青推动盛子瑾创办皖东北军政干部学校。盛兼任校长,江兼任副校长,主持工作。干校政治处、军亊处以及各中队的指导员,均是秘密党员。干校的办学纲领、教学内容等,均由江上青掌握与安排。干校除学习军亊基础知识外,政治课程主要讲解《抗日救囯十大纲领》和毛主席《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以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干校以陕北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风,每期学习3个月,连续办了两期,培养了数百名干部,此外,还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训练班。学员结业后,由共产党控制的政治部分配工作,有的担任游击纵队、保安部队下属的政治教导员、指导员、文化教员,有的担任区乡政府的办事员,有的到妇女、青年抗日救国会工作,逐步加强和掌握了基层武装、政权和群众组织,其中绝大部分为开辟皖东北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上青摸准盛子瑾蓄谋发展自己武力的心思,建议盛将各地方武装收编,盛对此大加赞赏。他借此机会,巧妙地将秘密党员发展的地方武装编入盛部,同时注意在县、区、乡建立抗日武装。这些武装大部分为秘密党员所控制,在动员、领导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许多部队都编入了新四军。江上青针对盛子瑾怕孤立,亟望寻求援军的心理,促成盛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抗日。1939年2月,江上青派秘密党员分别到陇海路北、津浦路西,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新四军彭雪枫游击支队联络。同年3月,山东分局与江上青接上了关系,建立了皖东北特委,杨纯为书记,江上青为特委委员。同年7月,八路军新四军代表张爱萍和刘玉柱由江上青介绍与盛子瑾会晤,双方达成合作抗战协议。
国民党安徽桂系当局对盛子瑾一直不放心,又派灵璧县县长许志远兼任游击纵队第二支队司令,以牵制盛。张爱萍和刘玉柱发现盛、许矛盾很深,出于团结抗战的诚意,建议举行双方会谈消除隔阂。会谈由张爱萍主持。许在会上表示接受盛的政令,表面上取得了圆满成果。8月29日,江上青陪同盛子瑾沿濉河返回专署途中,在小湾子西口遭到许指使的反动地方武装袭击,江上青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江上青虽然英年早逝, 但至今仍活在人民心中。在他牺牲70周年后的2009年, 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公布为“100位为新中囯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之一。江上青谱写的高昂的生命之歌,今天仍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