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期●历史研究●

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

——70年前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

作者:易 化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蒋介石军队战略决战发生70周年。当年国共两军鏖战的硝烟早就烟消云散,两军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也早已作古,当年的战场如今一片宁静,大地上呈现出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讴歌战场上的英雄,缅怀牺牲了的烈士,颂扬领袖和将领们的战略气魄与智慧,总结历史经验用以启迪当代,是我们这些后人的义务和职责所在。谨以此文纪念当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1948年秋,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国民党已经损失军队152万人。经过大量补充,其总兵力虽然仍保持在365万人左右,但大多数是在被歼后重建或受过严重打击的,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并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华东五个战场上,能够进行战略机动的兵力已经不多。随着军事形势的日趋不利,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危机愈加严重,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国统区的经济急剧地走向全面崩溃,蒋介石集团已是四面楚歌。

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总兵力已由原来的127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正规军(野战军)149万人。解放军由于后方稳定,兵力可以集中用于前线,在第一线的机动兵力已优于国民党军队,全军的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经过两年战争的锻炼,不但积累了丰富的打大规模运动战的经验,而且在攻克石家庄、四平、洛阳、开封等城市的作战中,取得了城市攻坚战的经验。解放区面积已扩展到235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68亿。老解放区已经完成土地改革,广大翻身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这是自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也是自抗日战争结束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依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人民解放军应“有计划地走向正规化”的问题。会后,11月1日,中央军委向全军正式发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决定各野战军所属纵队均改为军,军以上设兵团。全军分为四个野战军,共20个兵团70个军。

九月会议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为最后打倒蒋介石、有计划有步骤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准备。

根据九月会议的精神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人民解放军经过休整后,从1948年9月开始,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华东野战军于9月16日对济南发起全线攻击。经过八昼夜激战,于9月24日攻克济南,歼守敌10.4万余人,生俘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这一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序幕。中央军委因势利导,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且控制了北宁铁路(今京沈铁路)若干地段,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队通向关内的交通已被切断,国民党军队虽仍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的地区内,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十分困难。在全国各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最为有利,已经具备进行战略决战的基本条件。中共中央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1948年9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由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指挥辽沈战役。9月7日,毛泽东根据东北国民党军队有可能撤退关内的情况,向东北野战军发出《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提出东北野战军主力应迅速南下,攻击重点应指向北宁路上的重镇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并指出,攻占锦州是东北“整个战局的关键”。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于10月3日致电中央军委,最终放弃打长春的想法,定下攻打锦州的决心。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迅速攻取锦州的指示,东北野战军确定了“攻锦打援”的兵力部署: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于塔山地区,阻击敌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于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敌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开始。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于10月13日肃清锦州外围守军后,14日开始攻城。经过31小时的激战,于15日攻克该城,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和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至此,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

在锦州攻坚战的同时,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

锦州被攻克后,困守长春的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在东北野战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10月17日率所部2.6万余人起义;接着,国民党军新7军于19日投诚;10月21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率残部放下武器,长春宣告和平解放。

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辽西围歼战结束,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从而取得了辽沈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廖耀湘兵团被歼后,卫立煌奉命从沈阳乘飞机逃走。东北野战军乘胜迅速分多路向沈阳、营口猛追疾进,于11月2日占领沈阳、营口。辽沈战役至此胜利结束。11月9日,锦西、葫芦岛的国民党军队随杜聿明从海上逃跑。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历时52天,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47.2万余人,俘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淮海战役

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l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围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所部的淮海战役。

1948年10月,国民党徐州“剿总”开始收缩兵力。以刘峙为总司令、杜聿明为副总司令,集结了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孙元良4个兵团和冯治安、李延年、刘汝明、周碞4个绥靖区的部队25个军,以及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和从东北撤到蚌埠的两个军、自长江中游增援到浦口的两个军,总兵力达8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利用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组成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迄商丘、北起临城、南达蚌埠之“一点两线”防御阵线,加强防守中原和华东地区,采取战略守势,以巩固江淮,屏障南京。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11月6日夜间发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在碾庄圩地区歼灭黄百韬兵团约10万人,击毙兵团司令黄百韬。11月8日,第三绥靖区副司令、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按照华东野战军总部计划,举行战场起义,为战役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克敌军防守坚固的宿县,会同华东野战军一部,切断徐蚌线,完成了对徐州的包围。

第二阶段,自11月23日至12月15日。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黄维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11月27日,黄维趁解放军合围尚不严密,以4个师的兵力为先头向东南方向全力突围,其中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率部阵前起义,使黄维突围计划失败,只得就地固守待援。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一部,包围并歼灭黄维兵团约12万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杜聿明指挥的徐州国民党军3个兵团30万人向西突围时,华东野战军主力将这股敌人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地区,歼灭其中的孙元良兵团两个军约4万余人。由于已消灭了国民党军34个师,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的22个师也已被包围,为配合平津战役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避免其决策经海路南逃或西窜,解放军对合围的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进行了20天休整,以牵制平津之敌。

第三阶段,自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12月16日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驱车100华里前往华东野战军指挥部驻地安徽萧县蔡洼村同粟裕见面。17日早上,谭震林也从山东兵团驻地赶来。刘、邓与粟、谭自在中央苏区分别后,已有十几年没见面,这次战地相聚,心情格外兴奋。总前委五位领导,第一次聚在一起商讨战事,也是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聚会。17日整整开了一天会,鉴于杜聿明集团插翅难逃,未成为会议的议题,会议主要研究渡江作战计划与部队整编方案。会间,五位领导在华野指挥部的小土屋前留下了载入史册的合影。

在华北解放军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包围之后,1949年1月6日,华东和中原解放军向青龙集、陈官庄地区被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月9日歼灭李弥兵团大部,残部撤往第2兵团防区;1月10日战斗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阵亡,第13兵团司令官李弥逃脱。李延年兵团、刘汝明兵团随后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撤往江南。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历时66天,共消灭国民党军55.5万余人,俘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124人。淮海战役的胜利,军事上使蒋介石在南线的精锐主力损失殆尽,尤其是嫡系部队中的骨干,黄维的第12兵团和邱清泉的第2兵团全军覆没,其中还包括被称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队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歼的整编第74师、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被歼的新1军和新6军)。

平津战役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胜利发展之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共100万人,于1948年12月上旬至1949年1月,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展开战略决战。

当时,华北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除5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50余万人,位于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约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在这部分军队中,属傅作义系统的有17个师(旅),属蒋介石系统的有25个师(旅)。在此之前,蒋介石已提出要傅率部南撤,加强长江防线。傅作义对蒋介石的排斥异己深怀戒心,不愿南撤。这时,傅作义所部为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所震慑,已成“惊弓之鸟”,但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要有3~6个月的休整时间,到第二年春天才能入关作战。傅作义根据“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不断收缩兵力,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如果傅作义集团撤走,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但国民党长江防线得到加强或保存较多作战力量,这对今后作战是不利的。因此,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迅速决策南逃或西窜,就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

根据中共中央的部署,东北野战军主力在辽沈战役结束后不久,从1948年11月23日起,就提前结束休整,80万主力军从长城沿线取捷径隐蔽地挥师入关。先期入关的东北野战军程子华兵团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一道,从11月29日开始以神速动作,先用“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办法,完成对北平、天津、张家口之敌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了他们南逃西窜的通路,并调动原驻天津、塘沽的国民党军队第92、94、105军进到北平地区。随后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发起攻击。在12月下旬连克西头的新保安、张家口。在新保安歼灭傅作义嫡系主力第35军15000余人,12月22日在张家口歼敌第11兵团部和第105军54000万余人。

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的平津前线总前委,林彪为书记。当东面的天津守敌拒绝接受和平改编后,1月14日,解放军以强大兵力发起对天津的总攻,东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22个师34万人和1260门大炮,在刘亚楼指挥下,经过29个小时激战,攻克了这座坚固设防和重兵守备的大城市,天津国民党守军10个师13万人全部被歼,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被俘。天津解放后,塘沽守敌乘船南逃。

为了使北平这座举世闻名的古都免遭破坏,解放军在围城后,派出代表同傅作义接触。由于解放军力量的强大和作战部署的迅速完成,由于中共的耐心工作和各界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决心顺应人民的意旨,命令所部出城听候改编。1949年1月,傅部移动完毕,解放军进入北平。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在绥远,我方有意地保存下一部分国民党军队,经过相当时间,在董其武率领下于1949年9月通电起义,接受改编。这样,对今后如何解决国民党军队便有了天津、北平、绥远三种方式。

三大战役是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军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典范,在战役发生期间,毛泽东多次以中央军委的名义给前线的指挥员发出电报指示,直接指挥各个战役的发动与进程,其中体现的军事谋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顶峰。三大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党蒋介石集团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精锐部队基本被消灭殆尽,国民党统治集团从此陷入土崩瓦解之中。三大战役的胜利,为夺取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