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期●历史研究●

毛泽东亲自部署攻占宿县

作者:夏继诚



  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在淮海战役中,以他锐敏的眼光多次注视着津浦铁路线上的一个要点——安徽宿县。

1948年11月9日下午4时,毛泽东以中央军委名义,在发给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并谭震林、王建安的一份电报中,强调指出:

(一)徐州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

(二)陈、邓直接指挥各部,包括一、三、四、九纵队应直出宿县,截断宿蚌路,四纵不应在黄口附近打邱清泉,而应迅速攻宿县,一纵在解决181师后,应立即去宿县。华野三(纵)、两广(纵队)的任务,是对付邱清泉。但应位于萧县地区从南面向黄口、徐州线攻击,以便与宿县我军联结,如敌向南总退却时,则集中六个纵队歼灭之。

(三)……

(四)只要以上几点办到,就能破坏敌总退却的计划,遭我全部歼灭,并占领徐州。

(五)敌指挥系统甚恐慌混乱,望你们按上述方针,坚决执行,争取全胜。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仅仅过了11个小时,毛泽东又于10日凌晨3时致电陈毅、邓小平,再次强调指出:

你们应保全力(包括三、两广纵队)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控制徐蚌段,断敌退路,愈快愈好,至要至盼。

13日、14日,毛泽东又接连指示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领导人:

只要你们歼灭黄百韬、孙元良两兵团,占领宿县及徐蚌段铁路,徐州就处于被我包围之中,就可以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夺取徐州。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重视攻取宿县?这要从当时整个淮海地区国共两军的战略态势着眼。

徐州又称彭城,地处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又有津浦、陇海两条铁路交会于此,“其地势北控齐鲁、南扼濠泗,东襟江淮,西带梁宋”,既是交通枢纽,又是战略要地,自古以来就为兵家所必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就牢牢地盯住了徐州,下令成立徐州行营(不久后改名为徐州绥靖公署),任命二级上将薛岳为主任,指挥几十万大军向山东、苏北解放区进攻。可是他指挥的整编第69师、整编第26师、整编第51师先后被我陈毅、粟裕在宿北战役和鲁南战役全部歼灭,薛岳也因此被撤职。

蒋介石又下令参谋总长陈诚亲自到徐州坐镇指挥。可是他指挥的莱芜、孟良崮之战又惨遭败绩,被贬到东北任战区一级指挥官。顾祝同接替陈诚到徐州指挥后,又老打败仗。蒋介石岂甘心于失败,他下令成立了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徐州剿总”),任命二级上将刘峙为总司令。

徐州是蒋家王朝首都南

刘峙指挥的徐州“剿总”总兵力远远超过我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而在武器装备方面,更远胜我军,加之敌有空军支援,使得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自信能在徐州地区与我军“决战”并取得胜利。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11月8日,经过中共华东局的精细工作,长期潜伏敌营的中共特别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国民党三个半师两万余人阵前起义,华野三个纵队迅速通过敌运河、不老河防线,直插陇海路,截断了黄百韬兵团西撤之路。粟裕曾经指出:如果何、张起义再晚4个小时,放走了黄百韬集团,那淮海战役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了。毛泽东把何、张起义称为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而国民党徐州“剿总”则乱成一团,北边门户洞开,刘峙下令总部机关和军官眷属准备随时逃离徐州,南下蚌埠。
在此节骨眼上,毛泽东亲自部署了攻占宿县之战,以截断徐州之敌南逃的大门。

陈毅、邓小平接到毛泽东的电报指示后,召集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杨勇、第三纵队司令员陈锡联、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第九纵队司令员秦基伟开会传达贯彻。当时农村里没有像样的房子,四位纵队首长坐在两条长凳上,隔着一张条桌,正对着陈毅和邓小平。此时刘伯承正率领中原野战军第二、第六、第十一纵队尾追围歼从武汉地区赶来淮海参战的国民党第十二兵团。该兵团中将司令官是黄维,故又称黄维兵团。

邓小平此时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政委,陈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兼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到中原后,华野的职务由粟裕代理)。

邓小平一直以精明干练著称,说话简明扼要。他对四位纵队司令强调说:切断津浦铁路徐蚌段,占领宿县,可以北拒徐州,堵住南线敌人北援的通道;还可以牵制孙元良兵团东援,夹住黄维兵团北上。这样一来,黄百韬兵团只有束手待毙了!蒋介石称之为生命线的津浦铁路,就被我们切断了!

邓小平扬了扬手中的电报,坚定地说: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多次来电指示,充分阐明了攻占宿县的重要意义。各位司令员,为了这个目的,在淮海战场上,只要消灭了敌人南线的主力,我们中野就是打光了,这个代价也是值得的!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各路解放军照样可以取得全国的胜利!

恢宏的气概、惊人的毅力、坚定的决心,激励四位纵队司令员站起身来表示:一定攻占宿县,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战斗任务。

陈毅说:刚才邓政委都说了,我就给大家念一首诗,这是明朝皇帝明世宗嘉靖《送毛伯温》,历来很有名气。诗曰:“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邓小平和陈毅与四位纵队司令员热烈握手道别,祝他们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很快攻占宿县。

蒋介石鉴于徐州易攻难守,后方补给线过长,兵员、粮食、武器弹药的补充相当困难,并不想在徐州与共产党决战,因此下令于11月上旬将徐州“剿总”及驻徐州部队从徐州向南、经宿县向蚌埠“转进”(在国民党军中都将撤退称为转进)。据此,确保宿县,就成了保住几十万大军南撤大门的关键。刘峙于11月9日电令孙元良兵团由蒙城速开宿县,以“确保徐州后方安全”。军令如山,孙元良当即率两个军4万余人于11日傍晚到达宿县西关。驻宿县的津浦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旅长张绩武偕宿县党政军人员都出城迎接。他们感到有了靠山,宿县可保无虞了。

孙元良率军师将领当晚巡视了宿县城防,认为城高沟深,且有永久性筑城和野战工事相联结的防御体系,很感满意。张绩武陪同巡视,心里也像吃了颗定心丸。

谁知毛泽东棋高一着,命令粟裕加紧攻击黄百韬兵团,以调动孙元良离开宿县支援黄百韬。刘峙果然中计,急电孙元良兵团从宿县东援以解黄兵团之围。孙元良接电后,无可奈何地说:“既然剿总有令,我们就自投罗网去吧!反正责任应由刘峙承担,大家跟着倒霉就是了。”

孙元良兵团一离开宿县,跟着“倒霉”的就是宿县城防司令官张绩武了。

张绩武指挥的护路部队即交警部队一万余人。我军用于进攻宿县的为中野第三、第九纵队主力,志在一鼓而下。

占领宿县之战于11月15日晚打响。我军先架起木桥,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过木桥逼近了城垣。新战士周玉明提着一筐手榴弹冲过木桥,不幸被敌子弹击中。但他负伤后忍着剧痛,向敌堡投掷了18颗手榴弹。接着,我攻城部队与敌在城墙的突破口上进行了激战。冲在最前面的14名干部战士打退了敌人的两次反扑,终于巩固了突破口,保证了后续部队胜利突入宿县城内。

在巷战中,敌不断进行反扑。但源源攻入城内的我军猛打猛冲,不断扩大战果。

班长李正堂率领5名战士刚刚解决了一个院子里的40多个敌人,又冲到了另一个院子。机枪像泼水一样扫射着,敌人还在进行最后的“困兽犹斗”……

战士邢四娥向班长报告:“这院子里敌人很多,很顽固!”李正堂大声说:“怕什么!我们比他们更多,拿手榴弹打!”

在连续不断的手榴弹爆炸声中,李正堂借着火光,看到很多黑影在院子里来回乱窜。趁着这个势头,李正堂又投掷了两颗手榴弹,战士们又迅速控制了院子门口。有个敌军官端着枪往外冲,战士赵占敖眼明手快,冲上去一把夺过枪,用枪口逼住了敌军官,喝道:“不准动!动就打死你!”

院子里的敌人乱了套,喊道:“不打了!不打了!我们缴枪……”紧接着敌人纷纷把枪放在地上。李正堂带着5名战士冲进了院子,只见满院子都是敌人,各种枪支扔满了一地。
这时孟连长带着战士赶到院子,从俘虏中得知院子里的敌人是两个中队,由敌津浦路护路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兼交警第一旅旅长张绩武亲自率领,150余敌人都当了俘虏。

这时,俘虏中有一人满脸抹了锅底上的黑灰,身材又瘦又矮,结结巴巴地问孟连长:“你们对俘虏官杀不杀?”

孟连长高声回答:“解放军优待俘虏!当兵的,当官的,一律优待!”又喝问此人:“你是什么人?”

此人吞吞吐吐,不得不承认:“我就是张绩武!”边说边交出了手枪、佩剑等随身武器。

中原野战军一举攻占宿县县城,全歼守敌一万余人,横腰斩断了津浦铁路这条南北大动脉,控制了近200里铁路线,封闭了徐州敌人的铁路南逃大门。这是淮海战役中我军取得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胜利。

刘伯承把追歼黄维兵团的重任交给了参谋长李达,自己赶到了宿县前线。他非常赞赏邓小平、陈毅攻占宿县这着好棋,称赞说:“这样一来,淮海战场上敌人的7个兵团,就被我们分割成了4块,徐州和蚌埠首尾不能相顾,四分五裂,一片混乱。敌徐州‘剿总’完全陷入了我们的战略围剿之中。”

毛泽东得到攻占宿县的报告后,非常高兴,于次日——11月16日傍晚6时,亲自起草了一份电报,以中央军委名义发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粟裕、陈士榘、张震,告谭震林、王建安、韦国清、吉洛(姬鹏飞)及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华北局,部署了下一步的作战行动,并宣布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为委员,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

后来的历史学家把攻占宿县之战,称为给总前委的一份“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