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圆满落幕的2011年全国两会,在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引起了亿万国民的空前关注。日前,记者就两会中的热议话题进行梳理,摘选了部分代表委员就这些话题的精彩发言。
热议话题一:“十二五”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科技进步和创新要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关键靠“人”,靠一批在关键领域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要突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三高联动”,以高素质人才引领高水平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宋林飞:“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增加的指标多是民生指标,体现了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更实了。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以及人均预期寿命等指标,显示了“十二五”期间人民生活将全面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突出了经济发展与人民收入增长同步的目标。
热议话题二:保障性住房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国资委主任崔坚:首先要确保足够的投入保证保障房建设,同时要确保1000万套保障房“蛋糕”分配公平公正,杜绝“开后门”现象,制度设计先要堵住“后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保障房建设应向产业化转变,打造保障房产业并将其从房地产产业中剥离出来,差别对待不同的需求,以便均衡地顾及到保障民生与发展经济的任务。
热议话题三: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工人张晓燕: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在身体健康、衣食住行无忧的同时,还希望今后的生活更加舒心、安心、放心和对未来有信心,这是有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全国人大代表、老百姓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子龙:如今,中国经济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有了财富的基础。怎么让幸福“落地”,关键是怎么让老百姓在衣食住用行的各个方面感到满足,感受幸福。任何一个个体,获得幸福的前提是健康,因此持续推动医改,让老百姓活得更健康,是打造幸福生活的前提。而要想让老百姓获得代代相传的幸福,科学的教育体系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则是保障。
热议话题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梁慧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国家立法方面的工作重心应有所调整,由此前专注于制定各种法律,转向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保障现行法律的切实实施。目前,民法领域的单行法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缺少一部民法典。民法典不仅是一部法律,它还包括很多价值取向、基本社会理念、基本法律精神和基本原则等,对整个民族和国家起到指引和教育的作用,代表着中华文明古国现代民主法制达到一个高度。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李飞: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更加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保证法律执行上,一是在全民中开展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增强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二是强化保证法律实施的体制机制建设,加强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法律的执行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上到下都要尊重法律的尊严,自觉地执行法律、遵守法律。
热议话题五:稳定物价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维科精华家纺有限公司质监员杨晓霞:市场辣椒五六块钱一斤,批发也就八九毛钱。农民没得到什么好处,城市百姓多付出了很多钱,问题出在中间环节。防通胀重视中间环节很重要。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管理通胀预期要采取综合性的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解决不了自然灾害给农产品生产带来的影响,不能将调控手段简化为货币政策。众多手段之中,首先是通过稳健货币政策控制总量,看好闸门,不让货币泛滥。
热议话题六:个税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太低了,有些地方连搞装修的农民工都在交个税了。建议对工薪阶层的起征点要调到5000元。这样基本工资就不用交税了,可以拿来自己用。我给自己的员工年年涨工资,但与此同时,个税也收得多,并没有给员工带来最大的实惠。只有采取切实措施减税让利,才能真正缩小贫富差距,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个税改革,提高起征点是一方面,还要通过减少税率级次,并调整税率差距。这其中,低端的税赋怎么调低,高端的税赋怎么增加?需要更充分地研讨,是一个渐进过程。
热议话题七:收入分配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坚持“提低”与“控高”并举。一方面,要做大劳动报酬的“蛋糕”,通过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措施来“提低”。另一方面,对某些企业高管、垄断行业职员的过高收入,要加强监管和调控,控制不合理增长,通过加强征收个人所得税进行调节。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部湾银行党委书记汤世保: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真正做到“限高、稳中、补低”,使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这需要国家的总体设计和逐步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世平:国家要加强政策调控,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促进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提高低收入职工工资水平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并作为各级政府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目标,确保广大职工特别是普通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热议话题八:反腐倡廉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牟新生: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出现“一言堂”,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要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法治进程,切实对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和制约。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演员邓敏: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灵魂腐烂就从根上烂掉。廉洁自律不能只是领导台上讲,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真正带头自律。同时,对领导干部私生活领域也要切实加强管理,这既是监督防范,也是对干部的一种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刘长瑜:一些单位出现“一言堂”现象,群众很难提不同意见和进行批评,领导错了群众还得“点头”。“点头”违背良心、损害事业,不“点头”会被视为“另类”,得罪了领导日子就不好过。监督弱、监督难的问题需要解决。
热议话题九:治理“三公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遏制“三公消费”就要从细节入手:公开吃喝账,把菜单和酒水都晒出来;公开汽车账,把用车品牌、汽油支出都公开。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预算账单”要明白易懂,一是要推进预算精细化和科学化,防止随意变更;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没有纳入预算的绝不支出,减少花钱的随意性;三是加强财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问责。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信息所所长米烈汉:针对“三公消费”这一问题,全国人大应立法加以约束和节制,严格对行政部门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审核、审计制度,从法制层面约束“三公消费”;完善对部门负责人“三公消费”的约束机制、罢免机制,形成党纪、国法的共同管理与监督;接受来自群众、舆论的监督,让“三公消费”曝露在阳光下;完善人大质询机制,各部门自觉接受人大代表和群众的质询,让行政运行成本,尤其是涉及“三公消费”等项目透明化。
热议话题十:创新社会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中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对政府如何实现有效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娄底市委书记林武:创新社会管理,应该打造一个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阳光政府”。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说了算。要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有时即使是有关公共利益的好事,如果老百姓不同意,也应该缓行。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龚立群: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要以服务促进管理。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为民之心,按法理办事、按程序办事。
(本文作者为上海主流媒体采访全国两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