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期●老区采风●

淮阴区抓党建促脱贫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作者:杨健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委、区政府看来,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担当实干的党员队伍,而党建恰是激活这股力量的“钥匙”。

淮阴是一片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是新四军82烈士浴血奋战的殉难之地。在革命战争的峥嵘岁月里,英雄的老区人民面对异常险恶、极其艰苦的环境,坚韧不拔,顽强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牢记先烈遗志,加快老区发展,建设美好家园,是老区人民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望,更是全区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来,淮阴区委、区政府牢牢扛起这一责任,抓党建、促脱贫,用踏实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脱贫之路。2018年以来,全区实现脱贫19009人,累计脱贫率80.2%,1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达标出列,累计达标率86.8%,快于全省脱贫进度,交出了一份让老区人民满意的优秀答卷。

整村搬迁,彻底断穷根,是刘老庄镇正在探索的一条脱贫新路。听说易地搬迁,村民们都积极拥护。刘老庄镇双庄村搬迁动员会结束一周内,全村573户签约率达99.13%。整村易地搬迁改善了人居环境。笔者日前走进刘老庄镇九房村安置小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这里的建设标准和市区没两样,卫生室、养老中心、便民超市、停车场样样俱全;健身广场、塑胶篮球场、羽毛球场等场所让乡村充满了城市气息。如今村民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集中居住好,蚊虫不叮咬,儿媳不难找,儿孙上学不用跑。整村搬迁,耕地面积扩大,农民收入倍增。村干部说,九房村新增耕地1200多亩,这些连片土地通过流转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经济发展。搬迁后,九房村与其他4个行政村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总规模共计17883亩,争取土地复垦等无偿资金4147万元,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格局。项目区的75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给白马湖农场有限公司,户均收入约4000元。

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五亩田的小农生产方式在淮阴已延续30多年,“一蛙跳二埂”的地块很多,“大字报”田也不少,这种一家一户靠天收的分散种植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力短缺,新生代农民不愿回乡务农,“谁来种地”成为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必答题。针对这些情况,淮阴区委、区政府在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发展村级土地耕作服务社,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试行意见》,引导土地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集中,让更少的农户种更多的地,找到了破解发展难题的答案。淮高镇孙圩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2016年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为民土地耕作专业合作社”,将专家眼中“营养不良”的1000多亩土地集中流转,采取“一麦一稻”种植方式,进行“订单”式销售,同时争取到上级部门补助资金210万元用于建造烘干房和购买机械设备等,目前800平方米烘干房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18年,合作社实现盈利16万元,用工60人,为8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提供务工岗位,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村内党员发挥了作用,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建合作社支部,把党建和富民壮村联系得更紧。”村党总支领导说。

去年,淮阴区委、区政府抓基层党建项目是土地耕作服务社“四领四强”壮村富民,老区内村级党组织领办的土地耕作服务社有了更大的舞台。截止到目前,淮阴区累计发展村级土地耕作服务专业合作社200家,实现规模耕作服务面积25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97万亩的25.8%,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加5万元。

“我在村里的碧根果产业园上班,主要负责除草、种树,一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家里的8亩地,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租了出去,每个月有800元的租金。加上村里每年给我们低收入农户的分成,我一年到手5万多元。”说起如今的好日子,村民谢某眼里闪烁着泪花。

刘老庄镇双庄村党支部一班人意识到,农村集中居住首先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这样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此他们在发展项目上寻找突破口。2017年打造了占地2000亩的碧根果产业园项目,利用省级产业富民资金200万元购买了2160棵碧根果苗等,与江苏百木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由百木源负责管理,村前5年每年得5%固定收益,第6年加至6%,以后每3年增加1个百分点,直至两轮承包结束。分红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低收入户帮扶。该项目每年用工250个,优先安排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2018年,碧根果产业园为双庄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其中5万元用于扶持低收入农户。

“通过土地流转、招引农业产业项目,村集体收取土地流转管理服务费,低收入户通过合作经营和务工实现增收,到2019年底,双庄村集体经济有望增收35万元。”村党支部负责人表示。

“老区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的底子很好,全区各个村党总支(支部)正在‘发力’,我们要借这个‘力’,继续添‘火’加劲。”区扶贫办负责人说。区委利用扶持资金7500多万元购买淮安城市名人酒店经营性用房,酒店收益部分用于“反哺”全区38个经济薄弱村,老区的村民人均纯收入也从2012年的1800多元猛增到2018年的16000多元。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区通过依托区位、政策等资源优势,提高了产业“反哺”村集体经济的能力,发展的活力正不断放大。

2018年以来,淮阴区安排6000多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15000多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为低收入户精准脱贫想点子,支实招,做到不脱贫不脱钩;拿出1000个公益性岗位,每个岗位由区财政每年补助5000元,着力推进就业扶贫;针对低收入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全市率先出台“先诊疗、后付费”制度,有效解决贫困患者后顾之忧;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助力富民强村行动,鼓励重点企业与经济薄弱村结对,通过开设扶贫车间、农业订单、税收分成、参与服务等方式助推经济薄弱村“造血长肉”,推动“企业、村集体、贫困户”三方互动,实现村集体收入可持续增长;加大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村级土地耕作服务社发展,持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

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淮阴区一直在努力。去年,该区投入500余万元,对38个政治功能不全、设施配置落后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新建和改造,“十个一”工程荣获淮安市唯一“A+项目”,并荣获全市创新创优项目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