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期●缅怀篇●

一篇未写完的文章

——纪念父亲王公道诞辰110周年

作者:王实理 王纪娜




  5月20日,上海人民出版社在沪举行《公道在天——王公道 苏醖夫妇纪念文集》首发式,以此纪念王公道诞辰110周年。在该书付印后,我们又发现一篇父亲的手稿,这是一篇尚未写完的回忆录,即《回忆张元寿同志》。

在新四军建军初期,张元寿当时是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红军长征干部,后支援新四军,首任新四军总兵站站长;同时调动的还有八路军第四局(总后勤)局长宋裕和,也是红军长征干部,为新四军军需处长。父亲晚年写回忆录时,因心肌梗塞住院抢救,没有最后完稿,只写了部分章节。

父亲王公道1909年出生在浙江萧山县一个佃农家庭,1930年到上海当制作皮鞋工人,1932年参加革命,在“社联”做地下工作,1934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文总”(中国左翼文化界同盟)“文委”(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地下交通、总发行。1935年2月19日,在中共上海中央局第三次遭到大破坏时,与中央局书记黄文杰、宣传部长朱镜我等29人一起被捕;1937年出狱后,参加抗日救亡组织上海煤业救护队。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各行各业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协会和各种战时服务团体,支援抗日前线。在这些团体中,上海煤业救护队是规模最大、力量最强、最先行动的队伍之一,由煤业界各商号出钱、出力,赴前线救护伤员,支援抗日。1937年底,叶进明、王公道、余继良三位党员在上海煤业救护队,成立了临时党支部。1938年元旦在南昌三眼井与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联系上后,确定煤业救护队全体随军服务,上海煤业救护队120余名爱国青年随即携24辆卡车和1辆轿车以及药品等物资参加了新四军。
1938年2月至4月间,上海煤业救护队分成三个中队,开展运输工作,将八省红军游击队接送到安徽歙县岩寺集中,整编为新四军一、二、三支队,从那里开赴抗日前线。新四军军部机关也于4月4日离开南昌迁往岩寺,同年8月2日又从岩寺迁移至泾县云岭。

在新四军建军初期,设立了岩寺和太平两个兵站。王公道任岩寺兵站党支部书记(对外称指导员)。父亲王公道的《回忆张元寿同志》的文章,记载了1938年2月至3月间,上海煤业救护队的活动情况,以及他赴岩寺上任党支部书记,向当时新四军军需处处长宋裕和、第一任总兵站站长张元寿报到的情景。手稿原文如下:

回忆张元寿同志

1938年元旦后,我与叶进明同志在江西南昌市三眼井驻地,到新四军军部、政治部接上党的组织关系,军参谋处指定我队部驻书院街。

过春节后,我煤业救护队的第二中队和第三中队一部分人员、车辆正忙于瑞金、吉安各地的红军支队人员物资的运输。至春分后由部分第一中队和二中队、三中队一个分队集中车辆人员,将司令部和东南局的人员物资分批运送皖南徽州府和太平县一线。我奉参谋处副官处通知,随军率领救护队本部人员、物资跟进至歙县岩寺镇。

在岩寺镇的汽车站,那里已有军需处长宋裕和、第一兵站派出所所长夏登高同志带领叶黄副所长和煤业救护队先到的裘锦林、石明林、顾吉祥同志等迎接我们。来到岩寺镇东街一个断墙残壁的枯庙,就是兵站第一派出所驻地。进了兵站机关,军需处长宋裕和与同志们十分热情地接洽,告诉我们说:“总兵站站长张元寿带了一批干部才走了二三天,是由张双喜、冷少卿等同志用车送去太平第二派出所,去马岺坑。”

第二派出所是吴师猛同志在那里负责。军部驻在云岭,电话已架通至太平兵站,有事可以到太平兵站与总兵站直接通电话。同时介绍了我军驻地周围的友军情况,二十三集团军和十九集团军、屯溪三战区兵站总监的情况。宋处长还介绍自己布置由岩寺到马岺坑一线供给情况,并要我暂作休息,过几天再从太平兵站通电话与站长张元寿取得联系。
过了两天,我与裘锦林同志送华侨赠的急救药物去太平,经山口仓库又会见石明林同志后,就直开到太平董家祠堂,第二派出所驻地会见了吴师猛,当即与马岺坑总兵站站长张元寿同志通话,向他报到。

没有会面的张元寿同志,用极其爽朗的口吻表示对我们热烈欢迎,并告诉说,我到后他与宋处长商量过,报给了军政治部组织部,指示要我留任岩寺兵站帮助夏登高所长工作,征求我有否不同意见?我答:“服从组织,没有意见。”他又补充了一句话,他过几天要去屯溪总监出席会议,那时再面谈,挂断电话。

张元寿同志第一次从电话通话,说话很爽朗,口齿很清晰,讲话很直爽,简单扼要,词句坚决肯定,对同志热情,首先给我有了良好的印象。通话后,我次日仍到岩寺兵站,宋裕和同志就问了我与站长通了电话吧,当时给我看军政治部组织部的信,内容主要是:王公道同志到达后,已有组织决定,留在岩寺第一兵站协助所长夏登高同志的工作,正式任命以后有通知。

大约半月后,由站长张元寿带了黄若萍等同志来到岩寺兵站第一派出所,去屯溪国民党三战区兵站总监开会。宋处长在座,并与他们谈了话,我向他俩对煤业救护队120余人的政治、思想、作风作比较全面的汇报。

……

父亲未完稿的文章虽然不长,但是首次披露了在1938年新四军建军初期,岩寺兵站(第一派出所)的所长夏登高的姓名和叶黄副所长的姓名和职务,并指出兵站的位置。文章中两次提到了总兵站站长张元寿所在马岺坑的地名,马岺坑是当时总兵站的地方,也就是在总兵站迁移至章家渡之前的地方。这段历史记载了新四军军部在1938年4月4日迁移至岩寺前,兵站已经先行开展工作的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在纪念文集首发式前,我们与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以及文化局联系,他们告诉我们,他们就缺新四军建军初期岩寺兵站的那段历史,而父亲这篇以第一人称记载那段历史的文章,是非常重要的。

因这篇手稿发现迟了,而《公道在天——王公道 苏醖夫妇纪念文集》已正式付印,这篇没写完的文章未收入纪念文集。现将此文章公开发表,为史学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以此纪念敬爱的父亲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