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期●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征文●

陈毅市长查看药水弄

作者:梁光武


解放前的上海滩,既是冒险家的乐园、有钱人的天堂,也是劳苦大众的“地狱”。全市有百万市民生活在潘家湾、潭子湾、石灰窑、蕃瓜弄、药水弄等三百多处棚户区。棚户区的居民,大多数是从苏北、安徽等地逃荒来到上海谋生的。他们用毛竹、稻草、泥巴等材料自己动手搭起来的草棚棚,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如遇到台风,棚顶会被狂风掀起,不知飞向何处。在棚户区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火灾,一家着火,往往殃及几家、几十家,甚至一大片草棚棚都可能化为灰烬。

解放后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同志,把改善贫苦大众的生活作为千头万绪的重中之重。他知道沪西有个出了名的滚地龙棚户区——药水弄。药水弄是指普陀区苏州河南岸、西康路以西、常德路以东、澳门路以北狭长的棚户地区。因地块内有一家简陋的制药厂,故而称其为“药水弄”。这里不仅有一般的棚户,而且有“滚地龙”棚户。滚地龙就是用芦席做成一个“人”字形的窝棚,一家人就蜗居在里面,个子高一点的人都站不起来。如此艰苦的居住条件,引起陈毅市长的高度关注。他带领有关人员,亲自来到药水弄查看,还与棚户居民亲切交谈,知道他们大多是做小贩、扛大包、蹬三轮、拉榻车等卖苦力工作,赚点钱能养家糊口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钱去住好房子?

陈毅市长查看药水弄的事,我怎么知道的呢?那时,我才16岁,住在与药水弄一河之隔的另一处棚户区——阴阳街棚户区的舅舅家里,白天与舅舅一起做小贩混饭吃,晚上在人民政府新开办的工农夜校免费读书。在我们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上,有不少同学住在药水弄,他们把陈市长查看药水弄的事,很快就在班上传开了。有的同学还模仿陈市长的四川口音说:“老乡们,你们这里的居住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政府要帮你们改善改善,你们要不要?”听说要改善这里的居住条件,居民一个个高兴得不得了,有的说,先要修修路,做阴沟;有的说,要造一个公共厕所,不能随地大小便;还有要求安装路灯,接通自来水……陈市长说:“要得要得,大家的意见我都记下了,过几天,我让工程部门的同志来看看,安排一下先做啥再做啥。”简单的几句话,说得大家喜笑颜开,拍手叫好。

过了几天,陈毅市长会同工务局长赵祖康(后来担任副市长)再来查看药水弄。赵局长看了这里的环境,动情地说:“啊呀,这里四周(工厂)大烟囱喷灰吐雾,化学品气味冲天。猪棚似的小屋七歪八斜,没有路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平整的道路。死老鼠、烂菜皮泡在水塘里……”不等赵局长讲完,陈毅市长就摊开了上海地图说:“这里是药水弄,苏州河北边还有潘家湾、潭子湾,像这样的棚户区,全市大大小小共有三百多处,居民将近一百万人。必须尽快改善他们居住条件,首先要解决他们吃水、用电、用厕等急需的问题,以后再解决其他问题。”根据陈市长的指示,赵局长很快带领标杆测量队、施工队来到了药水弄,填坑修路,铺设水管、下水道,装路灯,建公厕,很快改变了药水弄的面貌。居民们高兴地说:“人民政府让我们过上好日子喽!”

时过境迁,70年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谁也写不尽说不完。苏州河北岸的“两湾城”高档亲水楼群,早已矗立在原潘家湾、潭子湾的地域。药水弄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建造了十几座高层住宅,沿苏州河边是近水平台,小区内健身器材、卫生服务、老年活动室及残障人员的公共设施应有尽有,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学习、健身、娱乐。老年活动室里,一位老先生正在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

当年药水弄,棚户滚地龙,落脚无平地,风起灰蒙蒙,寒冬风雨袭,暑热蚊蝇攻,整天闻怪味,半夜闹臭虫。

今日药水弄,楼群伴花丛,河水黑变清,花草绿点红,老人乐晨练,孩子戏春风,小区生活美,红日暖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