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期●散文●

《红旗颂》的诞生与作曲家吕其明

作者:范敬贵

  

“忍看山河碎,愿将赤血流。烟尘开敌后,扰攘展民猷。八载坚心志,忠贞为国酬。且喜天破晓,竟死我何求。”
这是著名音乐作曲家吕其明的父亲,新四军7师干部吕惠生在1945年11月4日,英勇就义前用生命最后一滴血写下的壮丽诗篇,时年43岁。
  烈士生前,将10岁的儿子吕其明送去参加新四军。吕其明继承了父亲的遗愿,一手拿枪,一手拉琴,怀着战斗的激情,投身到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在烈火中成长。他先后为《红日》、《铁道游击队》、《白求恩大夫》、《霓虹灯下的哨兵》、《南昌起义》等50多部影片创作音乐。他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优秀歌曲广为传唱。
  1965年2月,上海音协党组在研究各单位报来的“上海之春”初选节目时认为,歌颂祖国和人民、歌颂党和人民军队的作品还应加强,决定由吕其明赶写一部作品,黄贻钧先生建议曲名定为《红旗颂》。
  吕其明是在红旗下长大的,对红旗有着深厚的感情。红旗,是革命的象征,在井冈山的绿树丛中、遵义的城堞口、延安宝塔旁、百团大战指挥所、淮海战役的阵地前,凡有革命者战斗的地方,都有红旗在飘扬。红旗,也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他们前仆后继,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才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隆重举行,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当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时候,天安门广场国歌嘹亮,礼炮齐鸣,人群如潮,红旗似海,人们无比激动,无比喜悦,无比自豪。那种走出黑暗获得解放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这些激动人心的往事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一在他眼前闪过。就在这时,血染的红旗在他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伟大崇高的形象。他热血沸腾,心潮激荡,夜不能寐,乐思、灵感、激情喷涌而出,音符在脑海中闪动。经过一个星期的日夜拼搏,激动的泪水伴他写出了交响史诗《红旗颂》。
  现在年已87岁的吕老,腰脊由三块钢板支撑着,但他还在坚持创作,为他所创作的作品逐个音符进行推敲,严谨而忠实。
  每当晚辈去看望他时,吕老总是要站立在门口接送,一双温暖的手一直温暖到你的心房。在他赠送的书本、音像带上总是会端正地写上“惠正”、“雅正”的字样,让人深深感动,并感受着吕老虚怀若谷的长者风范。
  不朽的《红旗颂》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热爱自己的祖国,吕老的大爱情怀使我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