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期●缅怀篇●

父子未谋面 红色基因代代传

作者:唐春杰



  “童年时,由于从未见过父亲,我老爱想象父亲的模样:中等身材,眉清目秀,目光炯炯。”任小新说,“父亲牺牲的事,我上小学三年级才得知。”

那时任小新在无锡师范附小上学,有一次,时任无锡市妇联主任的母亲来学校作报告,讲的是林之新烈士的革命事迹。讲着讲着,母亲的眼眶红了,还一次次擦拭眼泪。任小新心里一怔:林之新、任小新,会不会……

放学回家,任小新看到母亲正在阅读文件,也弄不清是一股什么力量驱使,他突然问:“妈,林之新是我爸爸吗?”

“你怎么知道的?”妈妈猛然回头,母子四目对视,都怔住了。一切再明白不过了,任小新扑进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那以后,任小新从母亲和林康叔叔的讲述中,对父亲的身世逐渐有了较多的了解。

林之新,1922年4月生,福建省闽侯县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6年11月15日在泰县雅周区丁许庄与国民党102旅作战中牺牲。


  1940年夏,林之新到了澄(江阴)锡(无锡)虞(常熟)抗日根据地。他在部队的6年多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做新闻工作,先后担任《大众报》记者、苏中三地委《江潮报》社副社长等职。

当时林之新还很年轻,但在根据地已算是“从上海来的老记者”了。他经常深入前线,深入实际,笔头很快,曾以“艾汀”的笔名写过很多通讯。当时生活很艰苦,驻地常变,常常是夜里行军白天休息。工作条件也很差,报纸开始是油印,解放刘家桥时找到了一台印刷机,才开始铅印。发稿件、送报纸,全靠两腿跑。为了安全,还得用棉絮堵门窗,点着蜡烛印刷。

林之新非常关心大家的健康,报社进驻黄桥时,小河边土质好,他就组织大家种菜,还养了鸭子。同志们吃上了蔬菜,天冷了宰鸭子吃,伙食改善了,同志们健康状况也逐渐好起来了,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1943年,林之新调任如西县委宣传部长,不久又调任芦港区委书记。1944年,他又先后任薛窑区、车马湖区区委书记。他对如西情况非常熟悉,当地群众习惯叫他林政委。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军民奋起自卫。同年秋,林之新调泰州独立团任政治处主任。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阻击敌人和边区“反抢粮”斗争任务,林之新和团长吴石梅带领一部分部队,在海安以南、柴湾以北的公路沿线活动。

1946年11月14日,林之新奉命带领四连驻在丁许庄,以稳定群众情绪,打击小股敌人,保护群众正常生产。15日凌晨,父亲和指导员任启贤带着两个排的兵力行进时,遭到国民党两个营的突然袭击。林之新沉着地指挥部队进行阻击,并组织突围。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林之新带了一排和警卫班边打边撤。敌人火力很猛,林之新身中数弹。负伤后,他左手捂着伤口,右手继续射击敌人,当机枪手牺牲后,林之新又冲上去,用机枪扫射敌人,直到壮烈牺牲。

丁许庄战斗是分区反“围剿”斗争的第一仗,林之新是新四军南线牺牲的第一位团级干部,让战友们悲痛不已。林之新牺牲时,他和妻子结婚还不到一年时间。1947年,林之新牺牲58天后,他的儿子呱呱坠地。为了纪念烈士,孩子取名小新。


  母亲经常教育小新,生活向低处看,工作向高处看。她常用父亲的经历告诉孩子:父亲读初中、高中时,为减轻家庭负担到餐馆打工。任小新以父亲为榜样,遵纪守法,工作上进,严以律己,生活上艰苦朴素。他1968年3月当兵,1969年6月入党,在山东参加围海造田、坑道施工、野营拉练,在坑道施工中吃苦耐劳,得到所在营嘉奖;退伍后在南京市金属材料总公司工作期间,多次受到单位表彰,曾被评为南京市物资局局级先进个人。

为了弘扬烈士精神,任小新写下多篇纪念文章,回顾父亲的英勇事迹,在北京、上海、福建、江苏等地刊物上发表,让父亲为革命光荣捐躯的壮举,激励后来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1997年,他的文章《缅怀我从未见面的父亲》,在江苏省纪念新四军成立60周年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后来,该文被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追寻先辈的足迹》一书收录。

为发扬铁军精神,继承父亲遗志,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任小新加入了新四军研究会,开展红色之旅,足迹遍及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全省几乎所有新四军纪念馆。他曾出资2000元订阅《大江南北》杂志送给贵州“老少边穷”地区,为那里的群众送去精神食粮,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党和我军的历史,进一步弘扬革命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