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淮阴县人民政府在这片热土上,为一位烈士建立纪念碑,他就是重建淮涟地方党组织的奠基人——张芳久。
张芳久(张芳九),1913年出生于陕西省的一个农民家庭,1933年投身革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芳久入延安抗大学习,1938年调中共苏鲁豫皖特委,任徐东南区区委书记。1939年初,苏皖特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向苏皖发展”的战略方针,派张芳久、高兴泰、戴曦到淮涟地区重建党的组织,领导民众进行抗日活动。
淮涟地区包括淮安、淮阴、涟水、泗阳一带。淮涟地区的中共党组织虽然在土地革命后期遭受严重破坏,已不复存在,但大批的知识青年和农民中的积极分子,不仅具有饱满的革命热情,而且具有丰富的武装斗争经验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通过组织抗日同盟会、抗日义勇队等抗日群众团体,团结了不少抗日的青年学生,积极抗日救亡,并多次派人寻找党的组织。张芳久等人来到淮涟地区后,成立了以张芳久为书记的中共淮属临时工作委员会(3月下旬改为淮属中心县委),因势利导开展工作。
中共苏皖特委在派张芳久等来淮属地区,几乎同时,还派了另两批党的骨干到苏北。派吴云培、夏炳桂到宿迁北部,建立宿迁县委;派余耀海、孙朝旭到东灌沭地区建立临时海属工委。三四月间,中共淮安工委(运西)成立。7月中共淮阴工委和中共涟西工委成立。9月中共涟东工委成立。10月中共淮安运东工委成立。淮涟盐阜地区党组织的相继建立,增强了民众的抗日信心,凝聚了抗日民众力量。
1939年3月1日,日军从徐州和连云港出发,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淮涟地区。大批城市青年和学生涌向乡下,农村的小股武装纷纷兴起。为了把这些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张芳久穿梭于各种力量之间进行宣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张芳久就汇集了4股抗日民众武装,共200多人,正式成立了淮阴人民抗日义勇队,吴觉任总指挥,张芳久任参谋长。抗日义勇队成立后,积极开展对敌斗争,在渔沟东五条路发起伏击战,打响了淮阴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与此同时,在淮属中心县委成员的努力下,涟水县成立了民众抗日义勇队、常备队独立中队,淮安县成立了民众抗日自卫队。为了扩大影响,鼓舞民众的抗日信心,他们除了积极扩大队伍和打击汉奸、土匪的破坏活动,还分别在本区域内打响了抗日第一枪。
抗战初期,苏北虽是敌后却是国民党统治地区,中共淮属中心县委处于地下活动。此时,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也想借抗日之机扩充实力,企图收编民众抗日武装。如国民党淮阴县政府县长陆选之就曾以同学名义找淮阴人民抗日义勇队总指挥吴觉商谈收编义勇队的事。对此,张芳久亲自到中共苏皖区党委汇报情况。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党和军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精神,中共苏皖区党委认为需要尽快打出八路军的旗帜,否则,民众抗日武装就有可能被国民党顽固派的势力收编,那么,经过艰苦工作努力建起的抗日武装就将拱手让人。
因地方党的组织初成立,抗日骨干又多无军事方面的经验,对于抗日,工作如何开展,打什么旗帜抗日,各地甚至一县的骨干之间也存在着很大争议。部分人认为打八路军的旗号条件不成熟,力量弱小,易于被日伪顽各个击破,不如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借机发展,等八路军主力过来再将队伍拉出来。而队伍中的青年学生,由于受党影响大,对于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坚决不同意用国民党的旗号,一致要求打“八路军”旗号。正因为内部有争议,意见不一致,队伍的组建延迟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张芳久、戴曦、高兴泰等以中心县委的名义一边在队伍中做青年学生的工作,一边做涟水淮安两县抗日骨干的工作。1939年6月在涟水五里庄召开的会议上,各方意见终于取得了一致。6月21日,淮阴、涟水两县的抗日义勇队和淮安民众抗日自卫队在涟水二区成集会合,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第八团”,正式打出八路军的旗号。此时,上级根据新的形势派万众一同志担任政委,吴觉任团长,陈书同任副团长,张芳久任参谋长。全团设4个营。
7月,中共苏皖区委决定在淮涟地区成立苏皖第三地委,张芳久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7月下旬,张芳久赴涟水检查工作,途经淮阴县渔沟北小潘庄,夜宿于农户家中,遭顽匪暗害,牺牲时年仅26岁。
张芳久烈士在淮属地区工作时间虽然很短,仅仅七个月,却为淮属地区党的组织恢复与重建、淮涟抗日武装的创立与发展及将抗日武装引向中共旗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远彪炳史册!他那坚定的信仰、非凡的组织才能、卓越的领导风范、高超的军事指挥水平,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019年是张芳久烈士牺牲80周年,我们深切缅怀这位淮涟党组织的奠基人。张芳久烈士永远活在淮涟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