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期●故事会●

血衣弹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刘桂平


“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内,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血衣弹片背后的故事。这件血衣,是曾经参加苏中战役的华中野战师一师三旅九团一营教导员孙海云,在2004年捐赠给“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的。血衣的左胸处破了几个洞,衣服上残留的血迹至今依然清晰可见,陈列在血衣旁边的正是从孙海云老人胸部取出的弹片。
  血衣的故事要从70多年前发生在苏中大地的“七战七捷”说起。1945年10月下旬,孙海云随苏南部队渡江北撤,被分配到八纵队七十团(后改为一师三旅九团)一营任教导员。1946年,国共和谈破裂,内战乌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国民党反动派动用了80%的正规军——192个旅、158万人的兵力向解放区猛扑过来,叫嚣要在3至6个月内消灭共产党。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的粟裕将军从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弊得失,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在苏中打一仗再西移更有利”的建议。毛泽东在深思了4天之后,欣然接受了粟裕的建议,作出了“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的指示。
  华中野战军在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的指挥下,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率领3万余人,面对大军压境的严峻形势,在苏中老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自卫反击战,迎击美械装备的蒋军12万之众。
  1946年7月,孙海云参加了苏中战役中的如皋鬼头街战斗。战场上,一块弹片穿进了孙海云的胸膛,他当场昏死过去。因弹片紧挨着心瓣,加上战时医疗条件限制不能手术,孙海云休养了一个月,又重返部队投入战斗。从此,这块弹片就在孙海云的心脏旁长成了一块“肉团”。
  新中国成立后,孙海云一直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工作。1962年晋升为上校,先后荣获“渡江胜利纪念章”“独立自由勋章”“胜利功勋荣誉章”以及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章。但是,他从不炫耀功绩,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离休后仍然发挥余热,搜集整理新四军史料100余万字。在孙海云、卞庸中、王强三位新四军老战士的联名倡议下,海安建起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一批新四军的遗物和史料被收集入馆,成了珍贵的红色遗产。
  2016年12月,孙海云在弥留之际,反复叮嘱老伴和女儿,自己身体里还留着一块参加“七战七捷”时嵌进胸膛的弹片,一定要将其送回他曾战斗过的那片热土,和战友们在一起。孙海云去世后,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在骨灰里拣出了这枚直径2厘米的弹片。
  2017年7月,孙海云的女儿孙晓云携胞妹孙晓霞向“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捐赠从父亲胸膛取出的弹片,了却了父亲的遗愿。
   看到这件70多年前的血衣和从老人身上取出的弹片,我们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人民英雄的身影浮现在眼前。他们浩气长存的故事将被一代一代传播下去,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