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期●缅怀篇●

永葆老红军的本色

——记开国将军段德彰

作者:刘炳华



第一次印象深刻地听到老红军段德彰将军的名字,是在1991年夏天我寻访当年红军长征路,来到段老的家乡——江西于都县时。段老家乡的同志在介绍于都籍名人时,多次提及了老红军、开国将军段德彰的名字。位于赣南红土地的段老的家乡于都县,当年是中央苏区中心地带,全县人口34万余人,而参加红军的有6.7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于都又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出发地之一,毛泽东便是从这里迈出长征第一步的。许多于都籍红军战士,跟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段德彰就是其中的一位,与他一起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许多人牺牲在长征途中。
  当我来到中共于都县委收集有关资料时,从县委党史办同志提供的资料中,看到上面记载着在家乡知名度很高的老红军段德彰的名字。段老是于都县这块红土地所孕育出的16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均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里被授予少将军衔) 中的一位,而且还知道了他的另外一些感人肺腑的往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将军数十年如一日地情系家乡革命老区,默默地继续为人民作奉献。
  段老原名叫段箕权,现在的名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改的。1913年,他出生在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里,很早接受了革命的思想,早在1931年,他在家乡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1950年,段德彰第一次重返故里江西于都县车溪乡。这时候,他已由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干部。当他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到阔别十六载的家乡时,父老乡亲都拉着他问长问短。当乡亲们向他问到当年和他一起参加红军的同村11位乡亲的下落时,一股深深的悲伤之情顿时涌上了心头,不由得潸然泪下。此刻,他心里十分清楚,11位兄弟如今已全部牺牲了。他们在为革命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时,年纪都很轻,都在二三十岁之间。当他含着滚滚热泪向父老乡亲们诉说时,声音变得嘶哑了,脸上挂满了泪珠。
  当他看到当年曾用鲜血和生命支持过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生活仍然十分困难时,便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说:“从今以后,我与你们同呼吸,共命运,只要我段德彰有吃的和穿的,就不会让你们挨饿受冻。”自此后,几十年来他从未间断过对家乡人民的竭力帮助。
  段老于1984年再度回到家乡,看到虽已解放30多年但有些村庄仍然未能用电照明,不少乡亲生活未能摆脱贫困,他寝食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向有关方面呼吁,为改善家乡老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做些实事。为此,他提笔给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写了一封言词恳切的信。在信中,他恳请江西省政府的有关部门,对老区人民的用电以及老区经济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照。在此信发出后不久,他欣喜地获悉: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已专门拨款10万元解决他家乡人民的生活用电。那几个原先靠煤油灯照明的山村,先后都通了电,开始用电灯照明了。为了家乡人民的生活逐渐走上富裕的道路,段老又热心地牵线搭桥,使家乡办起了一座经济效益颇为不错的小工厂。
  老红军段德彰的名字再一次深刻地映入我的脑海里,是在1995年。记得那一天,当我翻开上海《文汇报》时,看到了上面登载着署名为老红军段德彰的一封信,标题是《救救这个特困家庭》。这个特困家庭在段老居住地的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女主人肖根娣是一名普通女工。她因患尿毒症,在医院里治疗了5年,已花去医疗费17余万元,但病仍未治愈。而要治好她的病,必须要为她换一个肾,费用是10万元。此时,肖根娣和她的丈夫所在的单位,经济都不景气,两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才不过600多元。病危的肖根娣,曾几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当她想到活泼可爱的女儿尚未长大,想到与她相濡以沫的丈夫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当肖根娣因换肾的费用无着落而几乎绝望时,段德彰将军知道了这件事情。时年已82岁高龄的段老在77岁的老伴路毅的搀扶下,爬上了四楼,来到肖根娣的家中,探望正躺在床上的肖根娣。段老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为民解忧的强烈责任感促使他向报社写下了《救救这个特困家庭》这封信。
  报社很快便将此信刊登出来。这封信,字里行间洋溢着段老对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普通百姓浓浓的情意。段老在此信中写道:“社会上用于‘锦上添花’的费用甚多,是不是节约那么一点来‘雪中送炭’,救救这位病危的母亲,救救这个有特殊困难的家庭!”这封信刊出之后,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界群众被老红军段德彰急人民群众之所急的高尚情操和热心肠深深感动了!许多人向肖根娣及其陷于困境的家庭献上了爱心。不几天,捐至肖根娣处的钱达8万元。医院成功地为肖根娣做了换肾手术,使她的身体得以康复。与此同时,段老对正在学校读书的肖根娣的女儿也给予了慷慨资助,使其学费有了保证。
  我对老红军段德彰的高风亮节极为钦佩,想找个机会去拜访他。1996年4月,经上海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办的《大江南北》杂志原副主编章大鸿的热心牵线,我认识了上海抗日军政大学历史研究会的副秘书长傅泉。在傅老的帮助下,我得知了段老的联系方法,很快与段老联系上了。
  1996年4月14日下午,我来到了老红军段德彰的家中,拜访这位开国将军。朴实得像位老农的段老,以及他的夫人路毅,在陈设简朴、面积不大的客厅里,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我向段老讲了前来拜访他的两个想法,一是想听他讲讲参加红军等革命经历,二是想请他为我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完稿、并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情系长征路》一书题字。
  段老答应了我的请求。随即,他坐到了整齐地摆放着笔墨纸砚的书桌前,提起毛笔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红军长征胜利永放光芒”,并在下方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盖上了自己的印章。段老仔细地看了看,似乎觉得不很满意。于是他再次提笔,认认真真地又重新写了一幅题字,并又签名盖章。我向他表达了深深的谢意。
  段老告诉我,他这一辈子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军队里度过的。自参加革命后,他从事过许多工作,但时间干得最长的是政治工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担任过红军特科学校政治教员、连政治指导员、红一方面军教导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军大学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
  1934年10月开始,他跟随
中央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家乡江西于都县一直走到陕北。在长征路上,有两件事情令他终生难忘。第一件事情,是途经四川西北的大草地时,亲眼目睹夜间与他一起在火堆旁烤火取暖的战友突然倒在了地上,虽经抢救但再也未能站立起来;第二件事情,是他有一次得了急性肠炎,浑身乏力,挪不动双腿,这时,组织上派了一个班的战士轮流搀扶他行走,从而使得面临掉队危险的他跟上了大部队……
  无论在战争年代里,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论是在军队里,还是在地方上,段德彰数十年如一日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在战争年代里,他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在和平时期,他位高不自矜,兢兢业业地工作,乐当一名人民的公仆,受到了组织上的好评,也受到了周围同志普遍的尊敬与爱戴。
  1984年,老红军段德彰从工作第一线退了下来,但他仍时时想着继续为社会作奉献。他在自己所居住的街道里,担任了关心下一代协会的名誉会长,经常向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教育。
  段老为人十分谦逊,他在与我交谈时,对自己所做的那些好事闭口不谈。不少有关他的情况,还是他的夫人路毅,以及坐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向我讲述的。段老在与我交谈中,多次这样说:“是党培养和教育了我,并给了我很高的地位和荣誉。现在还给我安排了这么好的生活,党对我的恩情我要记住一辈子。自从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后,我记住的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的一生,除了参加革命是件大事,其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我总觉得,自己为党所作的贡献太少了。我作为一名党员和一名军人,应当永远记住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忘记了人民是根、为民是本,就意味着背叛!”
  1999年1月,受人尊敬的老红军段德彰因病在上海逝世。这位永葆老红军本色的开国将军,以自己一生的践行,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的高尚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