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期●序跋集锦●

写在前面

(《文化战士天地》序言)

作者:王 维

读了收在这本书中的文章,心里很高兴。它是“三亲”作品,即作者所写的是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人与事,可信度高。作者有感而作,有感情,吸引人,感染人。全书字数虽多,但中心突出,都是书写新四军的文化工作。不是专著,近似专著。很值得一读。

新四军战斗在南京、上海、杭州和武汉三镇周围,英勇杀敌,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和欢迎。这些地方文化比较发达,知识分子参加新四军的也比较多。特别是1941年春,我军在江苏北部的盐城重建军部,办了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出版了大型日报《江淮日报》,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分子来加入我们的队伍,其中不少是全国知名的文化人和专家。他们或担任一些部门的负责工作,或在抗大、鲁艺培养干部,有许多突出的贡献。收在这本书中的多篇文章,就是写这个时期的情况。
1942年5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这个讲话传到华中敌后各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学习的热潮。“讲话”为大家指明了方向,部队和地方的文化工作者纷纷深入抗日斗争第一线,满腔热情为工农兵服务,涌现出大量深受大众欢迎的作品和人才。这个时期的盛况,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反映。

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到了丰收期。郭沫若在重庆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受到毛主席的赞扬。苏中、苏北两个战略区的作家,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陆续创作出话剧《甲申记》、《李闯王》和京剧《九宫山》。演出后,受到空前的欢迎。在淮海战役中,部队音乐工作者在战场上创作了“淮海战役组歌”,战后到北京向中央领导同志汇报演出,毛主席听了以后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三野(第三野战军)的前身就是当年的新四军。作为新四军的一名战士,现在重温这些动人情景,心还会发热。

收在这本书中还有不少是写当年领导与被领导,老师和学生,同志与同志,行业与行业的亲密关系,以及是怎样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等真实动人的事情,怎不令人怀念啊!
      201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