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期●老区采风●

对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刘翠花



近年来,淮安市淮阴区委区政府严格按照省市领导部署要求,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引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推进农村村民住房改善工作。2019年开工农房改善项目20个,总投资55.34亿元。新建住房16163套,建筑总面积223.44万平方米,有效增强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推进此项工作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现状及问题

一是资金保障不足。改善农村村民居住条件,是一项面广量大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农户期望值日益增高,建设标准质量不断提升,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目前,省级定向补助改善经费仅有4万元/户,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会通过城乡挂钩的土地指标交易,来缓解一定项目资金的压力,虽然如此,这与实际需求相比还相差甚远。特别是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公共道路、绿化美化亮化、污水治理和活动场所、服务场所等公共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并且全部按城市小区的标准规划实施,而区、镇(街道办)财力有限,资金保障压力加大。
  二是项目规划滞后。目前,我区农房改善工作总体布局规划主要源于以前的集中居住规划方案,那时虽然已考虑道路、绿化、水电气网、雨污分流等基础设施配套,但对户型、习惯风俗及文化、休闲、健康、卫生、停车等公共服务要求的提高,缺乏通盘考虑和规划。在实施农田水利、通信供电、改水改厕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时,或多或少存在规划不匹配、统筹不到位等情形。另外,少数乡村存在拆迁前评估工作做得不足,导致在拆迁过程中,忽视充分挖掘当地乡土、历史文化和产业特色。
  三是重新建轻改造。改善农村村民住房条件的根本目的是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此,区、镇、街道办在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管理的同时还增加了建设用地土地指标。2019年开工建设的20个项目,均是新建的集中居住项目,没有一个是老旧庄台的改造项目。因拆迁或拆挂项目建设资金相对保障,而导致重拆轻改、整村搬迁的现象非常普遍。
  四是复垦土地流转难。对集中居住后保障村民获得持续收入方面,普遍的做法是将拆迁后的土地复垦,集体打包给大户耕种,每亩土地承包价格800元左右,最高不超过1200元,由于每户住房面积很小,每户每年可获得经济收入有限。加之劳动力成本提高,农业产业收益慢、回报率低,土地流转后经营不善等因素影响,租赁矛盾、撂荒现象时有发生,经营者或外来投资者参与土地流转积极性普遍不高,部分已整理的大面积优质土地仍需由农民一家一户进行耕种。因而,小面积耕种需求和土地流转无力现象并存,对农房改善工作的持续开展产生了影响。
  五是拆迁过渡压力大。面对农村整组或整村拆迁时,由于拆前没有安排好农户拆后过渡住处,很多农户投亲奔友要跨村跨镇,有的甚至要进城去找住处。给一些拆迁户生活上带来了不便和压力。

二、思考与建议
  一是多措并举筹资金。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机遇,加强与国企、上市公司市级平台等机构合作,放大区级平台运作优势,加快推动农房建设过程中平台带动镇街道办具体操作细则的落实,规范农房改善建设主体及资金来源的渠道;统筹各类资金统一使用,积极吸引国企、央企和一些大型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本共同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加大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实补资金、农桥建设资金、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资金等,支持镇(街道办)村(居)新建小区或改造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多的涉农资金用于住房改善上。
  二是因地制宜抓规划。注重规划融合,突出城乡、土地、产业等规划相互融合,加大各类规划间整合力度,使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更科学合理;注重规划布局,做到“两进三靠”,让农民住房条件改善能够更好地利用原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我区前几年在道路、供水、教育、医疗上的投入,减少过程性浪费;注重细部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要,更人性化地服务村民们的需求,配套完善停车场及文体活动中心设施、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及污水管网、路灯等,建立健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功能和设施功能的配套化,打造村庄环境优良的适居村落。
  三是建改并重保特色。在相对集中居住建设方面,根据本镇村(街道办)村居范围内现有农村居住点的总体情况以及原有特色,确定是重新选址新建小区,还是保留原有村庄改造提升;对具有产业、历史文化等地域特色的村庄,加强保存和继续挖掘特色工作,将历史故事、地名来源、人物传记等乡土文化进行收集整理,与原有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突出文化品位,避免千村一面和乡村景观城市化,在风景、村庄形态等自然禀赋较好的村庄,规划设计美丽乡村模式,力争实现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
  四是三产融合推转行。农村村民住房的改善,不仅是要让农民住得好,关键要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靠村(居)壮大镇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立足原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遵循各居住点靠城、靠镇、靠街道的原则,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土地适度流转,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倒逼生产方式改变。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入股等形式解放双手,加大对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鼓励适度规模流转;建立企业产出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利用片区产业园区平台;将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向农村相对集中转移,通过优质资源集聚,带动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完善,提升拆迁农户的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带动农户增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五是先安后拆“稳”过渡。为了解决一些农村的拆迁户拆房后过渡时期住房无着落、租房缺资金的困难,所涉的镇(街道办)村三级的相关干部要多做前置工作,为拆迁户做好过渡住房的准备,既要保护拆迁户的利益,也要教育引导村民理解与支持。对生活困难的拆迁户,镇(街道办)或村组干部要主动将集体的闲置房屋:即闲置学校、村队部、闲置厂房或村民的闲置房屋等进行租赁改造,作为周转过渡房安置给拆迁村民居住,使拆迁户不因拆迁无住所带来不便,而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