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期●故事会●

徐海东与小山村的 “鱼水情”

作者:徐爱清

山东省莱阳市山前店镇的思格庄村,坐落在距市区约20公里的龙门山西麓,根据《莱阳文史资料》记载,就是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村庄,在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中,开国大将徐海东曾在这里秘密养过病。抗日战争中,徐海东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肺病,毛主席电令他:“静心养病,天塌不管。”
  1946年夏,中共中央安排徐海东到山东解放区休养。他在警卫和护理人员的护送下,从安徽新四军驻地出发,经苏北进入山东,直奔许世友的胶东老根据地——当时的莱东县龙门山区。
  队伍经过长途跋涉顺利到达目的地——龙门山西麓的思格庄村。小村位于莱海老解放区的腹地,许世友就住在附近的老寨山,群众基础很好。但由于战事紧张,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所以村里没有人知道徐海东来了,就连两户房东也蒙在鼓里。
  战争年代,有部队驻扎,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路过的村民发现,部队中的战士说的都是南方话,而且队伍中还有家眷小孩,他们猜测村里一定来了大人物。
  当时,徐海东不间断地咳嗽,常常整夜不能入睡,所以白天需要补充睡眠,警卫人员便出门嘱咐村民们尽量别闹出太大的动静。徐海东知道了,把警卫叫到身边说:“部队和群众是一家人,不能为了我睡觉而限制群众应有的行动自由,今后办事情要多为群众考虑。”
  徐海东的警卫连战士们大多是南方人,对当地很多生活习惯不适应。百姓用小米面做的谷饼子,他们怎么也咽不下去。同为南方人的徐海东见了,就把军医让他少吃粗粮的嘱咐抛在一边,带头吃谷饼子。他还示范说:“像我这样嚼一口饼子,喝一口水,咕咚一声向下咽。”战士们笑了,也学着首长的样子大口吃起来。首长微笑着又说:“这里群众的生活还很艰苦,这些谷饼子是本地群众的节日饭和客饭,我们应该体谅群众,与他们同甘共苦啊。”听了这一席话,战士们吃饭再也不愁眉苦脸了。每当连队改善生活时,徐海东也总是让战士们给周围群众送点好饭菜过去,并嘱咐战士们“一定不要忘记咱的乡亲”。
  尽管有专门的军医负责徐海东的治疗,可是总也不见起色。一天,村里一位老乡去看望病中的徐海东,发现他得的是痨病。第二天,老乡牵着毛驴出了山,说是要去赶集。傍晚,老乡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他径直来到徐海东的住处,拿出一罐梨糖膏。老乡对徐海东说:“这梨糖膏是我在山外弄来的,它是用莱阳梨熬的,专治咳嗽,早晚各服一次。如果首长按时服用,保管见效。”徐海东的秘书收下了梨糖膏,开始给他服用。几天以后,大家听见首长的咳嗽声少多了,也轻多了。
  转眼快过春节了,这天吃过早饭,徐海东把警卫连指导员找来,说:“今天是腊月二十九,胶东的老百姓有个习俗,年前清扫庭院,除旧迎新,干干净净地过大年。今天上午同志们要分散到老百姓家里帮助清扫庭院、挑水劈柴,下午再整理我们驻地的卫生;大年三十上午帮老百姓贴春联,给军烈属送光荣灯;正月初一,大家都去给村民们拜年!”
  一天,徐海东问村里的党员朱德宝:“村里人是不是大部分都不识字?”朱德宝如实说:“是呀,有的人甚至不认识钱。”徐海东听了后说:“没有文化,大人就发展不好生产,孩子就没有出息。片刻的沉默之后,徐海东说:“村子里要是办个农民夜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从警卫连里找文化水平高一点的战士代课,老朱你看,群众有这个要求吗?”朱德宝从小尝够了没文化的苦头,经首长一提,连声说好,好!不久,夜校开学了。村民踊跃地参加学习,没有多久,就有40多名学员能读信、写信,会算账、记账了。
  1947年夏末,中央安排徐海东由威海乘船去大连继续治疗。临行前,他深情地对村民们说:“莱阳的人民掩护了我们,莱阳的百姓用大梨膏治疗我的病,我终生难忘莱阳这块宝地。”
  此后很多年,一直传闻当年有个神秘的大首长来思格庄村养过病,直到2001年,徐海东的二女儿徐文惠和女婿一起来到思格庄村,看望了父亲当年养伤的地方,人们才知道,当年在村里养伤的是徐海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