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在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国内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五中全会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描绘国家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奋斗目标,激励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五中全会的决策、部署是我们的行动纲领。
学习全会精神,笔者有几个感受。
一、彰显着中国特色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制度的优越性,重要地体现在党和政府的统筹力、号召力、动员力、执行力强上。计划、规划的全面、周到、细致、详尽,渗透着谋划力的“远见卓识”,体现着“顶层设计”的智慧、意志、协调力、决断力,由此,方有对人民群众的号召力、各方面的执行力。
这种计划、规划以长期、中期、短期组成。其中,中期计划、规划,就是一大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便编制和完成了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中期计划的制定征程。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的具体化。它包括经济增长、财政、信贷、外汇、物资、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平衡,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方向、效益,主要产品的新增生产能力,以及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重要配套项目,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项目,人口出生率,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指标,重要的经济政策和科学技术政策及重大措施等等。
中期计划是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之间的中介。同长期计划相比,中期计划的目标更为明确、具体,指标和措施较为详尽。新时期,我们将“计划”改为“规划”,增强其“指导性”而非“指令性”。
这次五中全会《建议》显示,我们的“十四五”首先与长期规划链接,提出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显示其“阶段性”。公报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规划涵盖: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及解决强军建设方面的问题。
五中全会的《建议》显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牵住了科创的“牛鼻子”
“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五中全会的《建议》牵住了创新的“牛鼻子”。
从《建议》看,中央提出今后发展的十二项任务,列为第一条的,就是“科技创新”;将科技创新放在全局的核心地位,作为我们的“战略支撑”。在此,《建议》提出“四三二一”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四个面向”的发展方针,即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三个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两个目标”,即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强国;提出“一个着眼点”,抓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抓的战略,在改革开放年代是一个主要战略。如今,我国的科技创新指数已有大踏步的提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7月24日公布:全球创新指数(GII)中国排名从2018年的17位,上升到14位。中国在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比,处于跟跑、并跑、领跑状态。“跟跑”多一点,已有不少“并跑”、少数“领跑”。波士顿咨询公司警告,近十来年中国研发每年增长20%,美国为年增长5%,中国在太阳能、打印机、机器人、无人机方面已领先。日本人发现,固定电话在中国农村尚未普及,但中国直接跨进了智能手机普及阶段。智能手机付款的移动支付得以普及,智能(AI)刷脸技术已有应用,中国“蛙跳进步,后来至先”。中国科技创新步伐之迅速,让国际人士感叹!
然而,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主要有:研发经费中市场主体企业占比还不高;原始性创新,从无到有(0~1)还不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1~100),产学研的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国家有距离;将科技成果做大做强(100~100万),我们的科创资金的直接融资(股市科创板IPO)及风险资金还不强大,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中央给上海的“三大任务”的第二项就是“科创板、注册制”的先行先试。另外,我国在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芯片、光刻机、高端医疗器械、客机航空发动机、高端传感器、数据储存大型主机、抗癌药等,还要依赖进口,成为“卡脖子”的东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性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装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距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203页)。“关键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有国家经济安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248页)。
我们应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不畏浮云遮望眼,团结奋斗,牢牢牵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取得全局性的胜利!
三、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新常态”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这是《建议》对今后的部署和十二项任务的第三项,提出了重要战略。
有人认为,强调“国内市场拓展”,是由于疫情下,国际经济循环受阻、产业链供应链出问题后的“权宜之计”,一旦抗疫成功,经济循环恢复,就不会有这个“格局”。笔者以为,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解。
中国改革开放启动后,有一个阶段,如其他后发的现代化国家和地区那样,确实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利用“人口红利”包括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以价廉物美的产品“卖”给世界各国,深受外国朋友的欢迎,赢得很大的成功。更全面点,当时是实施“两头在外”的战略,即生产要素科技含量高的,也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引进。有一段时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相当高,2006年高达62%。我国经济拉动的“三驾马车”,消费尤其是国内市场的最终产品消费数据,低于发达国家,只在50%上下。有识人士认为,这是经济发展的“旧常态”。十八大以后,我们开始追求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即以创新驱动为领头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发展。由此,扩大国内消费,是“新常态”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努力,2019年,我国的国内消费拉动的数据已经超过了7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两会前就提出“百年不遇之变局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国际经济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来了后,这种“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发展,由此《建议》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这一个时期国际发展趋势的“顺势而为”,又是疫情来袭的“逆势飞扬”。
当然,经济发展绝不是“封闭型”的,顺应全球化趋势,不放松我们的开放,又是中国“强国之道”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议》在这个部署和任务中强调,“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多次场合,强调了坚定不移实行坚持扩大开放的战略。去年的上海进博会上,习近平主席作了主旨发言,对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热情地说:“中国市场这么大,欢迎大家都来看看”,欢迎各国的投资和商品交易、供给。今年进博会,习近平主席在以视频方式发表的主旨讲话中说:“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归纳一句,树立新发展理念,以国内循环为主,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我们经济发展新常态!
四、“人民至上”,我们一以贯之
五中全会贯穿、彰显着“人民至上”理念:
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一年工作方面,“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十三五”决胜小康成就方面,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方面,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在“十四五”发展指导思想和原则方面,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在确定“十四五”主要目标方面,要求“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在部署12项任务方面,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习近平同志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庄严承诺,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体现,也突出反映了民生问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十九届五中全会同样彰显“人民至上”的观念。我们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就要遵循这方面的理念、要求。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必须很好践行。
首先,领导、干部、公务员“刀刃向内”,率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好头、作表率。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在作辅导报告时,举了一个案例,很受启发。他说,习近平主席在一次外事活动时,遇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他问,“我被选举为意大利议长,整整通宵未能睡着,太兴奋了,你被选为国家主席,有什么感受?”习近平回答说了一段感受,菲科十分佩服。习近平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44页)。我们党在推进社会革命的同时,展开“自我革命”,强调执政党自身、领导干部自身、公权力运作者自身要“过硬”。“自身硬”才能“敢碰硬”。
其二,关心、体贴人民群众的冷暖,为人民群众做实事。改革开放年代,上海启动“每年做十件实事”的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近年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2019年11月视察上海时的讲话)的口号深入人心。上海的特大国际城市的精细管理,做得越来越出色,浦江和苏州河两岸的步行通道的贯通、多层住房加装电梯、垃圾分类的文明举动、红色资源的开掘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等等,就是一件件为人民谋利益的好事实事。
其三,工作的出发点归宿点都是人民群众。政府的工作有其导向,主要的导向是“问题导向”,这个问题,对上海来说又主要是解决“老少旧远”,即养老、扶幼、旧区改造、偏远郊区的建设,因为这些问题常常成为上海发展的“吐槽点堵点难点”。解决问题,需要公权力运作者的规划、决策和行动,而这种决策和行动的有效性,需要我们“问计于民”,从群众中调查研究来更为实事求是地进行。我们深信,只有我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勠力同心,披荆斩棘,克服困难,一定能做出人民满意、人民安心的事情来。(本文作者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