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期●随感录●

修好“语言修养”课

作者:刘良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现在有些党员干部说话盛气凌人、官腔十足,乃至语气恶劣、语调尖锐伤人,不只是语言能力不足,更是党性修养差、道德品质低劣的反映。
  基层调研,有群众直言不讳,某干部对长者直呼其名,没有家教;有群众牢骚满腹,某干部训斥同辈“小子”,让人受不了。此外,像“这茶杯是你能随便端的么”“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吃饭”等,不仅显示干部言语霸道,也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还会让旁观群众对当地政治生态存疑。因此,党员干部的语言、语气、语风问题绝非小事。
  修好“语言修养”课,是政德建设的题中之义。党员干部的语言修养属于政德的范畴,德不配位,必有余殃。群众对某些干部反感,第一印象往往是当事人的语气与语风。人民公仆不能语气硬邦邦、语风冷冰冰,否则就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
  修好“语言修养”课,是践行群众路线的客观要求。做群众工作,语言交流必不可少,一旦出现“中梗阻”,再怎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要想让群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首先要干部说话朴实、真诚、谦和。毛泽东同志当年在江西、湖南考察,不是“老表”亲切有加,就是“老乡”令人温暖,深入交谈也就水到渠成。
  修好“语言修养”必修课,是永葆政治本色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在说话时,便要三思而后“言”,看说的话是否违背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谨言、慎言,让群众看到党员的本质本真,才能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春晚小品《一句话的事儿》说明一句话可以成事,也可以坏事。这正是对说话的提醒与忠告。党员干部努力提高“话德”,才能提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促进党群和谐、干群和睦,进而营造风清气正、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