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期●故事会●

在中南海周总理身边

作者:黄志益

1928年7月出生的俞标,是浙江新昌沙溪镇淦坑村人,新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会员。他1949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政大学学习,1950年被选调进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在中南海度过六年岁月。每当提及这段终身难忘的经历,俞老常常会对我们娓娓道来。


在紫光阁做警卫
  俞标在中南海前后六年,其中一多半时间从事会议警卫,曾与紫光阁结下不解之缘。
  紫光阁是周总理当年会见、宴请外宾和召开会议的场地,也是政务院(后改为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三大机构分别集会和议事的共同场所(当年人民大会堂、政协礼堂尚未动工)。
  紫光阁1951年进行过大修。大修工程由当时的中南建筑公司承担,他们邀集了京都有名的古建筑专家和技师集思广益,经过约半年的紧张施工,使紫光阁重现了昔日的辉煌,最可贵的是保持了古色古香的民族风格。周总理和时任上海市市长、后调政务院任副总理的陈毅,多次来施工现场视察指导。有一回,陈毅整整有一个下午,对阁殿东西廊壁上镶嵌的百来块石碑,逐一进行仔细推敲,然后命俞标详细记下哪几块应予保留,说这些有很高的文史价值。俞标深知这一指示的分量,不折不扣地照办不误。
  每逢星期五,周总理只要没有特殊活动,都要在政务院会议厅主持政务会议,简称例会。每次例会,俞标必须在场警卫,从1951年起,俞标担任了政务院会议厅警务负责人。当年的政务会议大致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常务会,除总理主持会议外,有副总理、政务委员和秘书长出席;另一种是全体会议,除以上人员外,中央各部部长都参加。
  1952年,全国开展声势浩大的“三反”“五反”运动。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把家中自藏的三公斤黄金上交周总理,要求总理转交国库,被周总理婉言谢绝。不料过了几天,傅从居住的“小红楼”出去上班或开会不再坐轿车,而改乘三轮车了。针对这一情况,周总理在政务院全体会议上,当面向傅恳切地指出:“请傅将军切莫误解这次运动的真正意义,如果你出入坐三轮车,警卫们如何保证你的安全?乘轿车与反浪费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请傅将军再不要坐三轮车了!”傅作义当场表态:“诚恳接受总理的批评!”
  有一次,周总理在政务院会议厅用工作餐,那时实行供给制。他把俞标叫至餐桌边,问起每桌的伙食费开支多少?俞标当即去膳食科长那儿查询后报告总理,每桌为三十元(旧币)。总理沉思后指出“应压缩到每桌十八元”。自此,政务会议人员的伙食标准一下降低了百分之四十。


“挡车”事故

1950年12月1日,中南海内部启用了新的出入证,原来用的出入证同时宣布作废。这天,俞标像往常一样在蜈蚣桥检查勤务室值勤,下午4时半临下岗前,有一辆黑色小轿车从东门驶入蜈蚣桥。俞标按例拦下车子实施检查,发现该车使用的是作废的出入证,这引起俞标的高度警惕。这一情况被桥西头交通岗上的老交警发现,他迅即跑过来提醒俞标这是首长的车。俞标连忙弯腰朝车内张望,方知车内是周总理和他的行政秘书何谦,俞标当即举手敬礼将车放行。
  这一过程已酿成一次“挡车”事故。按警卫条例,警卫处值勤人员或哨兵,都须熟记中央首长专用座车的牌号和特征,保证他们顺利通行。事后,俞标立即将事故的详情,分别向警卫处值班室和治安科如实作了报告。
  交班后回到宿舍,俞标无心去食堂就餐,心事重重地仰靠在床上反思。想起这次犯错的原因:一是平时业务学习不专心,对首长座车不熟悉;再是思想麻痹,造成处置失当……
  翌日傍晚,治安科陈群海科长来找俞标谈话,而俞标已做好了听候处分的思想准备。出乎意料的是陈科长说:“小俞,你做得对,周总理说,你这是坚持警卫原则,应给予表扬。”陈科长见俞标一脸惊讶的样子,又补充说:“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有一次召开中央人民委员会会议,列宁未带凭证就去参加会议,也曾被哨兵拦阻进不了会场。事后列宁说这个战士做得对,要给予表扬!”至此,俞标转忧为喜,有一股暖流在周身流淌,令俞标感动得热泪盈眶。

西花厅故事

西花厅,因周总理居住过26年而闻名于海内外。俞标首次进入西花厅,是奉命执行一项特别勤务——设法减轻噪声对西花厅的干扰。
  西花厅西北两面分别紧邻府右街和文津街,昼夜车水马龙,喧嚣不息。某单位安装的高音喇叭,对总理的工作和休息影响颇大。于是,俞标持着介绍信,向该单位领导说明来意,得到了对方的理解并改善了音响装置。之后,俞标又奉命到府右街派出所调查居民情况,并拿出一份对部分居民搬迁的动议申请,受到北京市委的重视和批准,初步改善了西花厅周边的环境。
  1954年,西花厅进行修缮,但总理坚持不让修,连地毯也不许铺。“可是,屋子太潮,您又不让翻修;首长们来开会,要连累他们犯腰腿疼的!”卫士们据理力争。总理望着卫士沉思良久才说:“那好吧,办公室里铺地毯,来客可共同受益,但卧室内不准铺,以免浪费。”这样,才勉强铺了一块地毯。
  由于地面潮湿,周总理常闹腿疼,办公室内的地毯也生了虫子。何谦秘书看着心疼,跟邓大姐通气后又向周总理提议:“房子太破旧了,应该维修,否则房梁塌下造成更大损失。”周总理望着蛀蚀的房梁,终于点头说:“正常维修是必要的。这事就由你来办。但要注意节约。”何秘书连忙接口说:“那就趁你外出时安排维修。”
  1954年4月下旬,周总理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有关部门决定对西花厅进行简易修缮。修房民工需要每天进出中南海,警卫处再次配合何秘书负责安全保卫工作。这次简修主要翻掉大块青方砖,换上了粉红色的小缸砖,截接了已腐烂的柱子,粉刷了墙壁,油漆门窗柱子,改善了取暖及通风设备。经过这一番简修,比以前要明亮、干燥、整洁多了。这次修缮只用了二十多天时间。
  周总理回北京时,修缮工作已经结束。他看了修缮后的房子说:“为什么要换上新的窗帘布,原来的窗帘布不是好好的,仍然可以用嘛!这是谁出的主意?”在场的何谦回话:“是我的主意。”俞标附和着说:“是我们的共同主意。”总理严肃地说:“换上原来的窗帘布,新的窗帘布由你们去处理。”
  这次修缮是由何谦负责,俞标受警卫处的指派参与此事。修缮工人由俞标到中南建筑公司经过政审挑选出来,工人每天上下班出入西花厅和政务院西门是由俞标接送的。
  西花厅绿化面积大、品种多,尤其是周总理最钟情的海棠花,在花树丛中出类拔萃。每年5月,西花厅的海棠花盛开时,周总理和邓大姐就会邀请李富春夫妇、薄一波夫妇、陈毅夫妇、郭沫若夫妇、何香凝女士等宾客,一起共赏海棠,合影留念。有时也请一些友好国家的使节前来赏花。1954年,周总理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邓大姐还特地委托信使,给周总理送去一束海棠花,被中南海人传为佳话。
  建国之初,周总理为什么选择这个比较简陋、嘈杂的院落?邓大姐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一文中曾说过:“你不是喜欢海棠花吗?解放初偶尔看到这个海棠花盛开的院落,就爱上了海棠花,也就爱上了这院落……”邓大姐的话自然是最权威的。但以俞标这位警卫的观察,总觉得其中还有更深的原因:总理为人的准则就是“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他在中南海主持住房分配,特意把好房子让给别的领导同志,把差一点的留给自己。这再次印证了他那大公无私、先人后己的崇高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