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是功勋卓著的儒将,于戎马倥偬、政事纷繁之余,写下形象和情感都非常浓厚的诗篇,生动记叙了中国的革命历史。他是植根神州大地、观照中华民族、无愧历史、面对未来的诗人。他的诗注重炼句、炼意,境界开阔、意象清远,深厚的历史感与壮阔的诗情美,饱含着对时代问题的追寻、社会生态的考察、历史走势的深思。丰富的生活经历与斗争实践奠定了诗词创作的功底,使他的诗外风云、胸怀与学问比之别人更为深刻。他的艺术修养精熟,促使他的诗篇具有高雅不凡、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特色。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19年8月中旬,他经上海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在红军初建时期,他已从黑云背后看到炽热光芒的太阳。1929年,他写下《反攻下汀州龙岩》,从路途遥远、春光美好着笔,转写铁军无比坚强,“一鼓下汀龙”的神来之笔结束全诗,表现战后的喜悦心情和对革命事业的乐观,生动有力且富有深刻的哲理意蕴,于豪迈中显示英气,飘逸中洋溢昂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人亲切感动的力量。
1933年写的《乐安宜黄道上闻捷》中,有“夜半松涛动山岳,中天月色照须眉”的诗句,是诗人在月色中听到松涛声音的触动,联想起枪声喊声和战士们胜利的喜悦,带给人们平静又激动的心境、愉快又昂扬的斗志。毛泽东曾评价陈毅的诗大气磅礴,肯定他的革命气质和形象思维。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陈毅因负重伤,与项英等同志留在南方领导游击战争。当时的战争环境极为艰苦和险恶。他以大无畏的乐观精神写下《赣南游击词》十二阕,通过生活现实的具体描写来体现政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
“贼子引狼输禹鼎,大军抗日渡金沙”,就是当时的形势。“敌人找我偏不打,他不防备我偏来”,就是游击战的战略战术。“敌人屠杀空前古”“露侵衣被夏犹寒”“大树遮身待晓明”,就是写官兵同甘共苦。“交通晨出无消息,屈指归来已误期”,写战士的机警和警惕。“此日准备好身手,他年战场获锦归”,写出革命前景无限光明。倘使不熟悉当时的革命形势,不讲战略战术,不重视军民的鱼水关系,不能与战士同甘共苦,不是如此警惕和机警,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些描绘历史事实和战斗现实的诗句。
他能抓住反映时代生活的主题,力创思想感情、题材、语言、风格多方面的新意象,不事雕饰,纯任自然,完全口语化,读来既通俗又脱俗,既明白又生动。他追求语言新鲜活泼的同时,让意境显示心灵的净化、神韵的浮动和个性的突出,给人韵外有韵、味外有味、趣外有趣、意外有意、余音袅袅、雅言与口语熔于一炉的艺术魅力。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天南战又重。半壁河山沉血海,几多知友化沙虫。日搜夜剿人犹在,万死千伤鬼亦雄。物到极时终必变,天翻地覆五洲红。”这首律诗《三十五岁生日寄怀》对仗工稳,写出坚强的革命信念。当时革命形势危难之际,他慧眼识大局,看到“五洲红”的远大未来。唱叹有致的诗句里流露出深长的诗意,其文势峰回路转的波澜促进着诗篇的情趣理趣与意趣,产生鼓舞的力量。
他的《赠同志》绝句写道:“二十年来是与非,一生系得几安危?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读来令人深感工致天然,风味可掬,诗胆诗心浩气横空,是诗人客观物境中主观心境的本质闪光和美学升华。诗句飘逸而不粘滞,超脱而不空泛。
1944年春,抗战胜利已露曙光,最艰苦的时刻已经过去。他以乐观的情绪高咏:“可怜敌与伪,泥足危岌岌。人民革命军,狂潮如卷席。沛然谁能御?四海望宁一。辛勤百年来,收功在近纪……”诗中流露出高瞻远瞩的胸怀,预期抗战胜利一定到来。仿佛一股无形的暖流沉浸人的心灵,使人振奋、激动、喜悦。
在金戈铁马的烽火年代,陈毅的诗篇是革命的史诗、红色的火炬。其风骨、其意境无不显示出壮美深沉凛然风姿,具有引领时代前进的强烈启迪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陈毅从延安返华中任华中局副书记、新四军军长,他写下了《秋过江濮阳·月下与人谈毛主席飞渝事》,歌颂毛主席赴重庆谈判的革命胆略。1946年所写的《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有作》,描写了山东春雪景色、称颂毛主席原唱,有议论、有写景、有抒情、充满豪迈气概。《莱芜大捷》 《孟良崮战役》等诗篇风格豪壮,语言明快。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创作的诗篇有对革命斗争的回顾,有对建设面貌日新月异的讴歌,极具艺术魅力。
1949年,陈毅轻吟着辛弃疾的《永遇乐·北固亭怀古》,与陪同人员一起登上多景楼,临窗远眺万里长江,他兴奋地说:“今日亲睹扬子江壮观,从今以后我陈毅再也不要看米元章的《长江万里图》了!”新中国成立后,陈毅作为杰出的元帅外交家,曾陪周恩来访问非洲各国,他的诗作歌颂非洲人民独立解放运动,反映了惦念祖国的心情和期冀全球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1972年1月6日,陈毅走完光辉的诗意人生。他是博学多才、人民热爱的元帅诗人,他的诗篇为祖国灿烂的诗文化增添一份极为灿烂和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