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期●缅怀篇●

崔庆民:爱党爱国爱民的老战士

作者:彭冠锦 刘镜尧


为了早日取得全国胜利,他毅然留在部队,未能见到父母生前最后一面。这位老党员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爱党爱国爱民的情怀,也诠释了“生命不息,为党工作不止”的理念。

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5月,崔庆民出生于江苏邳县一个贫农家庭,家里靠为地主种地、看粮仓勉强糊口。有一年,恶劣的自然灾害导致大姐被送走做童养媳,全家外出讨饭,靠吃榆树叶和榆树皮,才活了下来。
  当时,年幼的崔庆民疑惑:为什么有些人家有那么多土地,不需要劳动也可以衣食无忧、孩子可以上学,而自己的家里却只有少得可怜的土地,父母工作任劳任怨、积劳成疾,有时甚至还需要去逃荒要饭,仍然难以维持生计?后来,共产党在崔庆民的家乡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免费办学,批判地主罪行,崔庆民这才懂得了富人愈富、穷人愈穷的原因。他感慨地表示:“地主老财欺压百姓、霸占田地,通过剥削压榨、高利贷盘剥来发家致富。共产党是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为穷苦人撑腰作主,让我们有吃有穿有书读。我打心眼里觉得共产党好、人民政府好!”
  1944年冬,读中学的崔庆民认识了闫四维。他回忆:闫四维带给人一种共产党能带领人们克服一切困难、走向胜利的感觉。1945年4月,崔庆民发现了偷走学校公款的同学,反被那位同学诬陷,时任学校中学部辅导员的闫四维经过多方查证,晓以利害,使那位同学承认了错误。通过这件事,崔庆民被共产党人做事认真负责、深入细致、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彻底打动了,心中那颗要加入共产党的种子开始逐渐生根发芽。
  1945年,经过党组织考察,闫四维介绍崔庆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经常教育崔庆民:“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员要大公无私、不怕困难,要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开粮仓运伤员,军爱民民拥军
  1945年日本投降后,原有的邳睢铜灵四县联合中学要迁往睢宁县。经闫四维的介绍,崔庆民前往淮北师范继续学习,次年考入华中建设大学,并担任教导干事。1947年秋,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设立潍坊特别市,并抽调了华中建大的部分干部前去接管,崔庆民被分配到华东野战军,并于1948年初派往农村工作组。
  时值春荒,一个村30多户人家,面临断粮的竟达20多户。上级下达了“不许饿死一个人”的指示,崔庆民与同事们研究决定,将旧政权屯在粮库的小麦按人头计算,全部发放给村民。村民们赞不绝口:“共产党来了,既扳倒了活阎王,又发放了救济粮,穷人有盼头了!”贫困户老孙一家五口送来一篮鸡蛋,崔庆民推脱不掉,提出用钱买。他真诚地说:“你们的情我领了,鸡蛋我收下,钱也请你们收下。要是感谢共产党,就请你们今后多多支持乡里的工作吧!”寥寥几句话打动了老孙一家。此后,老孙家的儿子柱子和一批同村青年成了乡里工作的积极分子,经常保护他们回驻地,生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为了配合主力部队追歼黄百韬兵团,22岁的崔庆民被安排带领121位乡担架队队员赶往前线、抢运伤员。欢送动员会上,县委书记慷慨激昂地说:“要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没有我们广大后方人民的支援是不行的。我们要不怕苦、不怕死,圆满完成抢运伤员的任务,绝不做逃兵!”担架队浩浩荡荡、斗志昂扬地出发了。一路上,大家抱定一个信念:解放军是为我们流血的,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把伤员抢运下来。为了争取时间、减少伤员痛苦,担架队员们一边躲避敌机扫射、一边拼死用身躯守护伤员的安全,即使脚上起泡、天气寒冷,也要淌过结冰的烂泥河,避免绕路。他们成为了淮海战役中121名特殊参战者。
  舍小家为大家,未能见到父母最后一面
  从淮海战役前线回到潍县县委组织部后,已经和家中失去联系四年的崔庆民收到了两封家书,信中写着父亲离世、母亲重病,希望能见他最后一面。崔庆民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就回到家。然而此时,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华东局作出了《关于执行中央准备53000名干部决议的指示》,分两期抽调干部随军南下工作,崔庆民也在其中。
  南下队伍到达徐州临城时,正是1949年春节,此地距崔庆民的家乡邳县只有50公里,崔庆民便向组织申请能否请假两三天回家探亲,上级领导认为:如果准了假,待崔庆民归队时,部队已行军至其他地区。崔庆民考虑后,想起曾经立下的“要将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的志向,毅然决定舍小家为大家,不回家。他在给家中回信里解释:战士们正为了早日解放江南人民拼命流血,自己不能因私事离队,望母亲能够谅解。就这样,崔庆民未能见母亲最后一面。
  1949年4月,崔庆民作为先遣部队的一员参加了渡江战役,乘船前往荻港镇。船到江中后,炮声、枪声、炸弹爆炸声震耳欲聋。登岸后,面对敌军的飞机轰炸与扫射,渡江部队丝毫没有恐惧,宛如利剑一般对敌人一阵穷追猛打。部队追到青弋江边时却发现,敌人已将江上桥破坏,拦住了前路。经老乡提醒,首长下令:分头泅水抢渡。有的战士在抢渡中牺牲,有的因水势太大被冲走,崔庆民也差点栽入深水中。刚刚踏上岸,崔庆民就看到有三名战友已经倒在了血泊中。
  部队在行经广德后直奔上海,崔庆民也在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参与了接管原上海市江湾区的工作。此时的上海并没有因解放而完全安宁下来,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及潜伏特务仍在威胁群众、抢劫民物,大批工人因工厂关闭陷入了失业状态,银元价格飞涨。崔庆民与同志们一边清剿国民党特务及散兵、打击银元贩子,一边安定人民生活,既要对失业工人进行登记与社会救济,还要发动组织群众恢复生产。清剿散兵期间,崔庆民还险些被地雷炸死。
  1949年底,崔庆民的家人打听到了他当时的工作单位,寄来一封信,告知他母亲离世、家中只剩年幼妹妹一人。1950年初,崔庆民终于返乡,才知道因叛徒告密他是共产党员,家破人亡。他愤懑地写下这首诗词:少时从戎去,万里走风尘。南征北战罢,归途失双亲。屋檐生青草,风雨留伤痕。泪落如流霰,哭向父母坟。
  回到上海后,崔庆民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此告慰去世的父母、牺牲的同志,以此报答党的领导与恩情。
  不忘初心,致力于提升工人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崔庆民历任江湾区政府办公室主任、上海行政干部学校班主任、杨浦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浦区街道党委书记、上海市住宅总公司教育处副处长等职务。
  “文革”期间,这位老党员曾被斗得死去活来。造反派指责崔庆民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包庇右派,让他站高凳、扫厕所、戴高帽子游街,对他拳打脚踢,把他关入牛棚,诬陷他是死不悔改的“走资派”,还质问他为何只有一名入党介绍人,怀疑他是假党员。崔庆民解释说当年党组织尚处于秘密时期,只能单线联系,因此只有一位入党介绍人。但造反派依旧对他反复审查、多次批斗。
  尽管曾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崔庆民始终坚定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因为它能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正错误。
  1973年1月,崔庆民重新获得工作的机会。长期在街道基层工作的崔庆民访过贫、问过苦,亲眼看到部分上海市民恶劣的居住条件,于是在“四人帮”被粉碎后,主动要求到上海新建的住宅建设总公司去工作。
  住宅建设总公司是新建单位,职工文化水平在市建委系统排倒数第二位。他到任后,拿出老革命一不怕苦、二不怕难精神,只用了几年时间,就改变了状况。他在材料处航运队的文化补课做法非常有效,得到推广。
  该队负责建筑材料水上运输任务,共有职工268人,其中正式职工189人,文化补习对象170人,具有人员分散、劳动强度大、工作任务重、文化基础差等特点。
  崔庆民调查研究后,制定文化补习方案,为了方便重组船队学习,配备一名在船上工作多年、有大学文凭、责任心较强的同志任队长,还聘请一位义务教师,充分利用散装船队停船等货空隙补课,并创新教学方法。
  经过五个月学习,56%学员通过考试,拿到行业合格证,三名学员获得初中文凭。船队改变了散、乱、差局面,组织纪律性增强,同事相处和睦,学习氛围浓。几年后,总公司职工文化技术水平在建委系统中上升到中等位置,得到好评。
  1985年离休后,崔庆民坚持学习、写作、宣讲,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关心教育青年,丰富了自己的晩年生活,也发挥余热为社会作了贡献。他还经常用诗词、书画等作品传递对党的伟大事业的歌颂,经常前往中学、小学、居委会、街道讲述自己的战斗故事,弘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及奋斗精神。
  “要将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是崔庆民入党时的承诺,也是他真真切切的行动。他一生秉持认真求实作风,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是一名值得尊敬的、爱党爱国爱民的老党员。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生,指导老师张玲)
  
  在编辑此稿时,传来了95岁高龄的新四军老战士崔庆民因病抢救无效,于2021年6月17日去世的噩耗。家属告诉我们,崔老生前对后事作了安排: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告别会,不收花圈、不收礼。崔老真正实践了他入党时的承诺:要将一生奉献给革命事业。——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