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期●随感录●

公私站队见品格

作者:王厚明



真善美不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也是社会的价值追求。它往往来自于对公与私的站队,名与利的取舍。
  有一次,央视记者采访袁隆平,问:“您把杂交水稻的技术免费与世界共享,为什么呢?”袁隆平乐呵呵地说:“这是个好事情啊……全球有1.6亿公顷稻田,如果一半,也就是8千万公顷(种上杂交水稻),按照现在的每公顷增产2吨,就可以增产1.6亿吨稻谷,多养活5亿人口。这是我的梦想!”
  有人计算过,假设袁隆平把杂交水稻技术申请专利,收专利费,几十年下来就算不是世界首富,身家百亿应没有悬念,但袁隆平没有这样做。上世纪70年代,他就把自己研究小组付出巨大努力发现的“野败”育种成果,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从而解决了亿万人的温饱问题。
  袁隆平站队于公,分享成果、造福人类,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来形容恰当不过。相反,如果利字当头,私字藏心,见不得他人好,就会陷入自私自利的狭隘怪圈。
  王戎是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富甲一方,却很吝啬。他家的李子树品种优良,结出的李子香甜可口,他准备把李子拿去卖高价,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让仆人将每个要卖的李子核钻破,这样即使被拿去种也没用。“王戎钻李”由此传开,也让他“获讥于世”。
  现实中,“王戎”并不少见:有的囤积居奇,发国难财;有的妒贤忌能,贬人抬己;有的以权谋私、以私凌公……这就迷失了自我,也丢掉了公德与良知。自私是一面镜子,只看得到自己;而公心是一盏明灯,照亮的是他人。

当然,在公与私的问题上,并非排斥合理的个人权益,而是在涉及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上,能作出正确选择,站在公的一边。衡量真善美,公、私二字是一杆秤,称出格局大小,正可谓“公私一念间,荣辱两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