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期●扉页●

“下访”多了,“上访”就少了

作者:汪长纬

 

2011年年底召开的上海市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强调,要千方百计化解信访突出矛盾,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带头下访接访,要继续抓好制度创新。这个讲话精神,对于改进领导作风,及时回应群众利益诉求,扭转信访工作的被动局面,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

信访是执政党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的内容,往往就是群众情绪、群众心愿、群众生存状态的晴雨表。群众上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其本身就表达和反映了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与期待。保持和维护信访渠道的畅通,才能使党和政府真正了解民意,熟悉民情,了解民怨。但是这些年来,对群众的上访持反感情绪,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人为地设置障碍,“拒人于千里之外”,以至于采取对抗的态度,在一些地方并不是个别的现象。这种自觉不自觉地站到了群众的对立面的行为,堵塞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疏离了党和民众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群众的上访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障碍,是毋须忌讳的客观事实,于是便有了上访行为和方式的不断“升级”,人数由少到多,行为和方式由平和到激烈,这才有了辽宁省庄河市政府门前的“千人跪”,要求的只是解决村官腐败问题;这才有了江苏某地村民的“马路跪”,要求的只是政府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这才有了广东陆丰市乌坎“9.21”事件,要求的只是解决村官腐败问题、土地问题、选举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寒,而且民众的举报、抗争也并非今日始。倘若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视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怀揣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执政理念,及早深入基层,主动下访,“访贫问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又何至于此呢?实际上,许多矛盾的激化,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指出的那样,都是群众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回应甚至受到漠视的结果。

不久前闭幕的九届上海市委十七次全会通过的决议中,再一次强调要做好信访工作。在我看来,贯彻落实好俞正声同志提出的领导干部主动下访接访的要求,恐怕是做好信访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之一。别看当今社会官员数量的绝对值相当多,但就负责官员亲自接待群众上访和主动下访来说,仍然是“稀缺资源”,所以不少地方每每有负责干部挂牌、摆摊接访,就人满为患,应接不暇。如果负责官员的接访和主动下访能常态化,不仅体现了执政者对民意的尊重,对民众权益和主人翁地位的敬畏,更会及时解决民生难题,切实维护和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大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简言之,领导干部下访多了,群众上访就会少了,这也许是信访工作的辩证法。

 

上一篇:下一篇:邓小平与浦东的开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