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期●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从辛亥革命中走出的中共领导人

作者:崔桂林



  辛亥革命不仅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伟大尝试,而且通过辛亥革命的熏陶和洗礼,造就了一大批致力于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英勇奋斗的人才。其中,走出了一批探索俄国革命之路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通过辛亥革命的砥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弃旧图新,抛弃旧的主张,接受马克思主义,实现思想上的根本转变,成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他们中有吴玉章、陈独秀、董必武、林伯渠、朱德、徐特立等。
  吴玉章:出身于四川荣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1903年从上海赴日本留学,在日本参加拒俄运动,带头签名声讨沙皇俄国霸占我国的东三省。后来受到章太炎编辑的《苏报》和邹容撰写的《革命军》等进步书刊、文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他的革命信念。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吴玉章不仅积极参加,而且成为同盟会最高权力机关——评议部的组成人员,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工作中。
  面对同盟会在各地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革命党人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的严峻形势,吴玉章认识到要在中国同强大的封建势力作斗争,仅仅依靠同盟会的孤军奋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各方面的革命力量。他利用不少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会党、革命分子纷纷逃到日本的机会,将各省的哥老会、孝友会、三合会、三点会的首领聚集在一起,于1907年下半年结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共进会,以同盟会章程为宗旨,将南方各省大多数会党团结在反满兴中的旗帜下,扩大了同盟会的外围群众基础。
  吴玉章在孙中山创办的《民报》被禁止在国内发行和传播后,离开日本于1908年创办地方性报刊《四川》杂志,用大量篇幅揭露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号召人民起来反帝反封建,提出“铁路关四川之存亡,四川关中国之存亡”的口号,在其影响下,四川民众掀起了保路运动。他还深入到家乡荣县联络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王天杰一起率军举行武装起义,宣布荣县独立,成立第一个由同盟会领导的县级革命政权。武昌起义爆发后,吴玉章到内江领导起义,并成立军政府,在重庆解除了蜀军总司令林畏生的兵权,进一步扩大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出任参议院议员、大总统府秘书。积极投入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到法国组建华法教育会。1917年回国,在北京创办留法俭学预备学校,选送留法学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统战工作并参加北伐。后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大革命失败后,赴苏联学习、任教。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出任延安宪政促进会会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是中共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十七年。
  陈独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安庆,自幼丧父,从小跟随祖父修习四书五经。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就读时已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逃亡日本先后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早稻田大学学习。1903年陈独秀参加拒俄运动从日本回国,联络柏文蔚、潘赞化等爱国志士300多人在安庆集会,成立爱国会,联系东南各省志士推进爱国运动,很快招致清廷镇压,许多革命志士被逮捕,在安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1904年,陈独秀根据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日报》宣传反清革命的办报主张,创办了《安徽俗话报》,以普及白话文教化民众,宣传革命。1905年夏,陈独秀与柏文蔚在芜湖创建岳王会,这是安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陈独秀任会长。1908年,岳王会举行起义,虽然失败,但有很多幸存者后来投身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安徽相继宣布独立,孙毓筠任安徽都督,随即电召陈独秀到都督府任职。1912年,柏文蔚接替孙毓筠出任都督,陈独秀被任命为都督府秘书长,一切施政方针都由陈独秀等代为规划。1913年7月,柏文蔚宣布反袁独立,陈独秀继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后,倪嗣冲任安徽都督,陈独秀被列为“要犯”遭到通缉被捕入狱。1914年出狱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回国后倡导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精神战胜封建愚昧思想。俄国革命的胜利,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成为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在上海建党的过程中,他把注意力从知识分子方面转移到工人阶级身上,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共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导人。
  董必武:于1886年3月5日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今红安县)一个清贫的教师家庭,18岁考取秀才。在武昌五年的学习期间,结识了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的负责人刘静庵,借用美国教会圣公会附设的阅报室一日知会的名义宣传反对清政府的革命主张,接受三民主义的思想。
  武昌起义爆发后,正在黄州中学当老师的董必武立即赶赴武昌,担任革命军军务部秘书。随即又从武昌奔赴汉口,参加兵站工作,组织支援前线部队的后勤供应。汉口、汉阳失陷后,他又投入保卫武昌的战斗,此间加入同盟会,并被选为同盟会湖北支部评议部议员。袁世凯篡权后,董必武东渡日本,谒见孙中山,积极投入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后,他不顾环境险恶,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中华革命党。此后,董必武受命回国组织革命活动,不幸两次被捕入狱,通过多方营救出狱。后来,在武昌以开办律师事务作掩护,参与护法斗争。尽管辛亥革命屡遭失败,但董必武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他在家信中写道:“重违庭训走天涯,不为功名不为家。旋转乾坤终有日,神州遍种自由花。”
  后来,他通过深刻总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从中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列宁的道路。由此他逐步实现由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变。1920年,他和陈潭秋等共同创建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共的创始人之一。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2年回国后,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林伯渠:1886年3月20 日出生于湖南安福(今临澧县)修梅镇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1902年考入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03年赴日本留学,深受邹容、陈天华等人的影响。1905年由黄兴、宋教仁介绍去见孙中山,并宣誓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
  1907年,以新任吉林省巡抚朱家宝随员身份前往东北,联络当地马匪反清。1911年秋返回上海,随即前往湖南西部争取当地驻防官兵的支持,与廖湘芸一道在常德新军和巡防营活动,积极宣传革命,为推动湖南首先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作出重大贡献。1913年出任岳州要塞司令部参议,参加第一次讨袁之役,失败后流亡日本。为重整旗鼓,孙中山在东京重组中华革命党,要求入党者向领袖宣誓效忠。包括黄兴在内的很多同志都不愿意这样做,林伯渠在宣誓会上毅然按下鲜明的手印,此举被徐特立称赞为“慷慨打手模,峥嵘山岳碎”。
  1916年2月,林伯渠受中华革命党总部派遣,回国参加护国运动和护法斗争,均告失败。他从苦闷与迷惘中苦苦思索,十月革命的曙光给他指明了一条新路。1921年初,林伯渠经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此后,奉命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军政府参议。 1923年1月,被任命为中国国民党总务部副部长,积极推进国共合作,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农民部长。廖仲恺遇刺后,出任代理中执委常委,兼理秘书处,进入国民党领导核心。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2年回国不久,出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长、财政部长等。1937年8月后常驻西安,任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党代表,从事统一战线和对外联络工作。在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49年9月当选为政协委员和中央政府委员会委员。10月1日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下午3时,他在天安门城楼上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954年9月,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7年考入四川省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1909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1911年 8月,朱德从陆军讲武堂特别班提前毕业分至云南新军左队,获少尉军衔,在蔡锷部下做军需工作。10月30日,参加蔡锷领导的云南重九起义,朱德被提拔为连长,参加攻打总督衙门的战斗。1912年任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讲武堂)军事教官。朱德非常仰慕讲武堂教官的蔡锷,两人接触后交往甚多。此后几年,朱德在蔡锷的领导下,驰骋疆场,出生入死,在云南边境驻防,先后担任营长、副团长、团长。1916年,以蔡锷为主力的云南护国军北上讨袁,时任第一军第三梯团第六支队长的朱德临危受命率部连续激战数昼夜,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滇军也就此出名,朱德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护国名将,并于1917年晋升少将。
  1920年在驻防四川泸州期间,朱德受到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认识到必须寻找一条新的救国道路,他和挚友孙炳文商议准备出国考察。1922年8月,前往上海先后会见孙中山、陈独秀等,随后和孙炳文离沪赴欧洲考察。10月在德国柏林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抵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后由德国赴苏联学习军事,回国后参加北伐,并参与发动了南昌起义,成为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徐特立:1877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9岁时入学读私塾,后在家乡做了10年私塾老师。1905年考入在长沙由同盟会会员周震鳞创办的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他在《民报》、《新湖南潮》、《猛回头》等革命书刊的影响下,成为奉行三民主义的信徒。由于受到周震鳞校长的影响,认为救国的方法首在教育,立志一生从事教育。1906年,应朱剑凡之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利用学校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09年给学生演讲,以湖南辰州和江西南昌发生的教案为例,揭露清政府向洋人屈辱妥协,激愤之时以菜刀砍下自己的左手小指,蘸血疾书,当场晕倒。
  1911年5月,清政府通过宣布铁路国有,强夺川汉、粤汉铁路,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签订了湖广铁路的借款合同,把筑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徐特立闻讯后与朱剑凡等秘密筹划发动长沙全城学校大罢课,各府厅州县学堂的学生纷纷响应,对湖南保路运动进行了有力的声援。武昌起义爆发后,徐特立将长沙中小学校部分爱国的教职员工聚会于长沙教育会馆,通过宣传演讲号召学生和民众支持革命,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先响应武昌起义的省份。在发动长沙起义成功后,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宣告了湖南革命政权的建立,徐特立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然而,以谭延闿为首的立宪派发动武装政变,使他希望的民主共和成了泡影。他愤而辞去副议长之职,并彻底放弃了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幻想,从而转身积极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去,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1928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0年回国后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在延安曾任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八路军高级参谋长的名义任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主任,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代部长,兼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1940年创办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任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是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

从辛亥革命爆发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间相隔只有10年。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革命家们,几乎没有例外地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过这次革命的深刻影响。正如林伯渠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所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的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这不仅是一个人的经验,在革命队伍里是不缺少这样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