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期●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

中共一大与建党精神

作者:徐云根

2021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到:“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共“一大”作为党成立的重要标志,与建党精神的形成和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兹从以下几方面来阐述一下中共一大与建党精神的关系。

一、建党实践产生建党精神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意识来源于实践。任何精神状态的出现,必然根植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实践基础,并且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体系相融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孕育形成。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集中体现在早期共产党人的建党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最苦难、最危险之时。当中国先进分子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列宁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迷茫的中国指明了方向。中国先进分子经过苦苦求索,经过反复比较,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先驱。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敏锐认识到这场革命将对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从中看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希望,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而中国共产党的另外一位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则通过巴黎和会的事实,认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也开始转向共产主义,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在李大钊、陈独秀周围还有一大批先进分子,在他们的影响下,纷纷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俞秀松、陈望道、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等等,这些建党先驱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实践中共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革命精神。
  1921年,李达、李汉俊、毛泽东等13位中国共产党人汇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启了开天辟地的伟大征程,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最年长的是45岁的何叔衡,最年轻的是19岁的刘仁静,平均年龄不到28岁。中共一大代表作为中共建党先驱中的杰出代表,他们继承了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们的对救亡图存道路的不懈追求。
  习近平曾经对着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群雕像,感叹英雄辈出,也感叹大浪淘沙。确实在13位代表中,有中途脱党者,也有最后叛党投敌的。但是,他们中更有像毛泽东、董必武那样从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从此终身坚守,最后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人民的领袖。也有像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陈潭秋那样的为践行初心使命,鞠躬尽瘁,不怕牺牲,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自己年轻生命的。
  一大代表毛泽东于1920年冬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他后来说:“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井冈山时期,很多人对革命产生动摇,提出红旗能打多久。毛泽东理想信念无比坚定,认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终将胜利。1975年,90岁高龄的董必武回忆自己的革命生涯时说:“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表达了对马列主义信仰的坚定意志。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一大代表为了这个理想甘愿献出宝贵生命。一大代表何叔衡常说:“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作为一个革命者要做到一个‘信’字,‘信’就是信仰坚定。革命是要流血的,要做到真正不怕,就要在信字上下功夫。”1943年在狱中,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和诱降,陈潭秋严词拒绝敌人的诱降,大义凛然说道:“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生是共产党的人,死做共产党的鬼”,拒绝在“脱党声明”上签字,彰显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
  王尽美,生前任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1925年8月19日,王尽美因积劳成疾在青岛病逝,年仅27岁。病重期间立下遗嘱:“全体同志要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践行了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彰显了忠诚为党,不负人民的崇高革命风范。
  从1919年至1922年,李汉俊在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文章,积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虽然后来脱离组织,但是,在思想上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李达也积极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与陈独秀等人创建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会被封建军阀加上“过激主义”等罪名,不少进步报刊被查封,甚至有人被逮捕。但是,他们不畏恐吓,坚定不移地为追求真理、传播真理而奋斗。

二、一大会议蕴含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正如一大湖南代表毛泽东所言:当时的中国“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到了极处”。也如一大山东代表邓恩铭所说:“种田之人吃不饱,纺纱之人穿不好,坐轿之人唱高调,抬轿之人满地跑。”这样的社会太不公平、太黑暗,必须要改造,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造。建立“布尔什维克”那样的党,“走俄国人的路”成为当时中国建党先驱们的共识。
  中共一大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决议,明确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的具体工作。纲领的第一条明确宣布:“我党定名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纲领庄严宣告: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纲领还包含了属于党章性质的一些条文。如关于入党条件、接收党员的手续、新党员的考察期等;关于各级组织的建立及其隶属领导。纲领特别规定了党的纪律,要求地方组织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和指导;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当保守秘密;除为现行法律所迫或征得党的同意外,任何党员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但士兵、警察、文职雇员不受此限。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体现了早期共产党人拯救中国社会、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日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为落实纲领规定的奋斗目标,大会通过了《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首先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决议对开展工人运动的组织、宣传工作和成立工人学校以及工会组织研究机构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要求,所有工作必须受党的领导和监督。决议决定,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党应该采取独立进取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联系。
  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说明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宣布自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其纲领和决议充满了首创、奋斗和奉献精神,充分展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三、一大会址承载建党精神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率领十九届一中全会新当选的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前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瞻仰。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习近平叮嘱一大纪念馆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中共一大召开地楼房建造于1920年秋,这是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外墙青红砖交错,镶嵌白色粉线,门楣有矾红色雕花,黑漆大门上配有铜环,门框围以米黄色石条,门楣上部有拱形堆塑花饰。为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上海代表李汉俊及其胞兄李书城的寓所。开会的客厅只有18平方米,然而房间虽小,意义重大,因为当今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1921年7月23日到30日,中共一大的前六次会议在这里召开,一大代表们在这里擘画中国未来的蓝图,畅想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场景。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见证,是中国革命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和根脉,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承载地。一大会址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奋斗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因此,一大会址及其展陈的内容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党性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课堂、好教材。它也是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众多名片中,一张不可再生、不可多得、不可或缺的红色名片和地标。
  新中国建立不久,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即责成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有关同志寻找党的一大会址。1951年在找到旧址后,马上予以修缮,1952年建成纪念馆并对外开放。1961年3月,一大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3月,邓小平为一大会址纪念馆题写了馆名。1996年一大会址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等单位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一大会址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观众近2000万人次参观瞻仰。
  1952年9月成立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以来,一大纪念馆非常重视对一大会址的保护利用,长期精心维护,并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对旧址“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并且做到“修旧如旧”。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一大纪念馆对旧址进行了全面地维修,运用了新的材料和工艺,使建筑更显得庄重、美观和真实。同时,全面升级改造了安防系统,对旧址和展厅进行24小时红外报警、烟火传感和视频监控,增加了防雷设施。为适应反恐新形势,增设了人脸识别系统和优化更新了物理防冲撞设施,并制定了各类突发事件和大客流预案,让旧址、文物和观众变得更安全。
  为了更好地讲好建党故事,弘扬建党精神,迎接建党100周年。2019年8月3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项目正式动工兴建。经过6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一大新馆于2021年4月底竣工,6月3日正式开馆。新的中共一大纪念馆由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新建展馆同为石库门建筑风格。新的基本陈列展厅面积3700平方米,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集中展示了党的创建时期的大量红色文物。在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心挑选出612件实物展品,较原先基本陈列展出的文物数量大幅扩容。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溯中国革命的历史原点,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学习、感悟、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城市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我们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斗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有的贡献。